Total:20

  • Complex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 Scholars
Search
Sort by:
Default
  • Default
  • Title
  • Year
  • WOS Cited Count
  • Impact factor
  • Ascending
  • Descending
< Page ,Total 2 >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CSCD
期刊论文 | 2021 , 41 (3) , 165-170 | 中华消化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食管微生态状况,并比较其与健康人群食管菌群的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82例食管癌患者和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名健康对照者,30份食管癌病理组织根据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8份)、中分化(9份)和高分化(13份)。采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食管组织样本,提取样本DNA,对细菌16S rRNA V4区域行PCR扩增。运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测序,行α多样性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值筛选差异物种,ROC曲线验证随机森林模型,BugBase数据库预测食管细菌表型。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食管癌患者Chao1指数高于健康对照者[362.51(284.29,646.13)比284.83(244.31,3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57, P=0.004)。PCoA显示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样本间距离较近,两者微生态菌群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食管癌患者食管蓝藻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0.2%比0.1%、0.4%比0),而食管变形菌门、 SR1菌门和 TM7菌门的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者(21.9%比34.2%、0.1%比0.2%和0.2%比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090、0.077、0.010、0.026、0.001, P均<0.0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食管癌患者食管梭状芽孢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目、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埃肯菌属、放线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24.2%和17.0%,28.3%、24.2%和17.0%,3.2%、0.3%和5.0%,3.2%、0.3%和5.0%,0、1.5%和0.1%,0.5%、0和0.7%,1.3%、0.2%和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579、0.557、0.390、0.711、0.768、0.768、0.768, P均<0.05)。LEfSe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21.5%比11.7%、0.5%比0.1%、0.1%比0、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A值=2.591、2.379、2.790、2.927, P均<0.05)。ROC曲线证实随机森林模型可靠,AUC值为0.92。BugBase数据库预测显示,食管癌患者生物膜形成、致病潜力、移动元件、氧需求(厌氧菌、需氧菌、兼性菌)和氧化胁迫耐受食管细菌表型较健康对照者更丰富( P均<0.05)。 结论:食管癌患者的食管菌群发生改变,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可作为潜在的菌群标志物。

Keyword :

RNA,核糖体,16S 高通量测序 食管菌群 食管肿瘤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刘晓波 , 高子夜 , 金曙 et al.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J]. | 中华消化杂志 , 2021 , 41 (3) : 165-170 .
MLA 刘晓波 et al.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 | 中华消化杂志 41 . 3 (2021) : 165-170 .
APA 刘晓波 , 高子夜 , 金曙 , 王茂生 , 吴婷 , 周梦 et al.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 | 中华消化杂志 , 2021 , 41 (3) , 165-170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CQVIP
期刊论文 | 2020 , 12 (12) , 130-134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分析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的18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周≥37周有分娩指征的108例孕妇纳入足月组,将孕周为28周至36周+6的有早产迹象需行保胎治疗延长孕周的78例孕妇纳入早产组。采集两组孕妇阴道和宫颈分泌物,比较其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观察两组孕妇阴道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检测其阴道病原菌中的菌丝、孢子、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计算相应病原菌的阳性率,比较两组孕妇阴道pH、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等功能酶类指标的检出情况。通过Nugent评分和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评分分析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两组孕妇阴道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产组孕妇菌丝和孢子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足月组(均P<0.05),pH显著低于足月组(P<0.05)。早产组检出唾液酸苷酶孕妇占比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足月组(均P<0.05),AV严重程度显著大于足月组(P<0.05)。结论孕妇早产与阴道微生态失调有关,特别是与BV和AV有关。评价微生态环境变化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母婴结局。

Keyword :

妊娠 微生态失调 阴道 早产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李娜 , 李娇 , 朱敏玲 et al.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J].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2020 , 12 (12) : 130-134 .
MLA 李娜 et al.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12 . 12 (2020) : 130-134 .
APA 李娜 , 李娇 , 朱敏玲 , 赵静妮 , 张宇 , 陈艳炯 .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2020 , 12 (12) , 130-134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期刊论文 | 2020 , 12 (12) , 130-134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分析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的18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周≥37周有分娩指征的108例孕妇纳入足月组,将孕周为28周至36周~(+6)的有早产迹象需行保胎治疗延长孕周的78例孕妇纳入早产组。采集两组孕妇阴道和宫颈分泌物,比较其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观察两组孕妇阴道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检测其阴道病原菌中的菌丝、孢子、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计算相应病原菌的阳性率,比较两组孕妇阴道pH、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等功能酶类指标的检出情况。通过Nugent评分和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

Keyword :

妊娠 微生态失调 阴道 早产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李娜 , 李娇 , 朱敏玲 et al.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J].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2020 , 12 (12) : 130-134 .
MLA 李娜 et al.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12 . 12 (2020) : 130-134 .
APA 李娜 , 李娇 , 朱敏玲 , 赵静妮 , 张宇 , 陈艳炯 . 孕妇早产与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2020 , 12 (12) , 130-134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妊娠期阴道感染性疾病与微生态异常的治疗进展
期刊论文 | 2020 , 12 (11) , 9-12 |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阴道是女性下生殖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屏障,是生理性开放的器官,健康育龄期女性阴道微环境是由以乳杆菌为优势菌群,多种厌氧菌及需氧菌共同组成的微生态动态平衡系统,其中乳杆菌通过分解糖原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等多种机制抑制其他细菌的过度繁殖,在阴道自净、维持女性阴道健康状态中起关键作用. 但这种平衡状态易受机体激素水平变化、机体免疫状态、药物、吸烟、感染等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致病微生物过度繁殖从而发生阴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分泌物和外阴阴道症状,对阴道分泌物行微生态检查可见异常的菌群分布和功能学结果,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阴道炎( trichomonal vaginitis, TV)、需氧菌性阴道炎( aerobic vaginitis, AV)、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cytolytic vaginosis, CV) ,以前三者最常见.

Keyword :

妊娠 阴道感染性疾病 阴道微生态 治疗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王伟红 , 张涛红 , 余慧 et al. 妊娠期阴道感染性疾病与微生态异常的治疗进展 [J]. |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 2020 , 12 (11) : 9-12 .
MLA 王伟红 et al. "妊娠期阴道感染性疾病与微生态异常的治疗进展" . |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12 . 11 (2020) : 9-12 .
APA 王伟红 , 张涛红 , 余慧 , 熊莉莉 , 王小伟 , 刘英 et al. 妊娠期阴道感染性疾病与微生态异常的治疗进展 . |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 2020 , 12 (11) , 9-12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CSCD
期刊论文 | 2019 , 34 (01) , 104-106 | 华西药学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进行方法适用性验证。采用平皿法测定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采用常规法检查控制菌。所用方法可用于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Keyword :

常规法 方法适用性验证 酵母菌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 霉菌 平皿法 微生物限度 需氧菌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杨晓东 , 毛晖 , 李宏铎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J]. | 华西药学杂志 , 2019 , 34 (01) : 104-106 .
MLA 杨晓东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 华西药学杂志 34 . 01 (2019) : 104-106 .
APA 杨晓东 , 毛晖 , 李宏铎 , 李亚楠 , 任文鑫 , 沙淼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 华西药学杂志 , 2019 , 34 (01) , 104-106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氧氟沙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CQVIP
期刊论文 | 2019 , 28 (16) , 35-38 | 中国药业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建立氧氟沙星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在供试液中添加氯化镁和聚山梨酯80,冲洗液中添加聚山梨酯80,采用薄膜过滤法对氧氟沙星胶囊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计数方法及控制菌大肠埃希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适用性试验.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可有效消除氧氟沙星胶囊的抑菌作用,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中的回收比值均在0.5~2.0之间;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检出阳性试验菌.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作为氧氟沙星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Keyword :

薄膜过滤法 方法适用性试验 氯化镁 微生物限度检查 氧氟沙星胶囊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曹寒梅 , 蔡虎 , 杨晓莉 et al. 氧氟沙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J]. | 中国药业 , 2019 , 28 (16) : 35-38 .
MLA 曹寒梅 et al. "氧氟沙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 | 中国药业 28 . 16 (2019) : 35-38 .
APA 曹寒梅 , 蔡虎 , 杨晓莉 , 常春 , 傅强 . 氧氟沙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 | 中国药业 , 2019 , 28 (16) , 35-38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CQVIP CSCD
期刊论文 | 2019 , 34 (1) , 104-106 | 华西药学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进行方法适用性验证.采用平皿法测定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采用常规法检查控制菌.所用方法可用于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Keyword :

常规法 方法适用性验证 酵母菌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 霉菌 平皿法 微生物限度 需氧菌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杨晓东 , 毛晖 , 李宏铎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J]. | 华西药学杂志 , 2019 , 34 (1) : 104-106 .
MLA 杨晓东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 华西药学杂志 34 . 1 (2019) : 104-106 .
APA 杨晓东 , 毛晖 , 李宏铎 , 李亚楠 , 任文鑫 , 沙淼 et al. 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 华西药学杂志 , 2019 , 34 (1) , 104-106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学位论文库
学位论文 | 2019 | Mentor:安瑞芳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研究阴道感染性疾病及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功能学指标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发展过程的相关性,寻找CIN的高危因素,探索预防和减少CIN发生发展的新途径,从根本上预防宫颈癌。 方法: 收集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妇科门诊,宫颈癌筛查异常并转诊至阴道镜室行阴道镜检查,将疑似宫颈病变处组织进行活检,并送病理学检查,最终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宫颈炎或CIN的655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宫颈炎及CIN的患者655例。宫颈炎组354例,CIN组301例,其中CIN1组157例,CIN2-3组144例。 1.一般资料: 在CIN组与宫颈炎组中,比较两组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8,P>0.05),将HPV阴性者作为对照,HPV阳性者CIN发病率与HPV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1组与CIN2-3组中,比较两组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11,P>0.05),将HPV阴性者作为对照,HPV阳性者CIN高级别病变发病率与HPV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分布: CIN组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比宫颈炎组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发生率高[56.81%(171/301)比50.56%(179/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1组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为56.05%(88/157),CIN2-3组为57.64%(83/1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阴道感染性疾病与CIN的相关性: 宫颈炎组与CIN组中,以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作为对照,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及混合感染患者中CIN的发病率高于宫颈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BV、中间型BV、VVC、TV、混合感染均使CIN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患者中CIN的发病率高于宫颈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无需氧菌性阴道炎(AV)的患者,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CIN1组与CIN2-3组中,BV、中间型BV、VVC、TV、CV、混合感染患者中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病率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阴道微生态形态学指标与CIN的相关性: 宫颈炎组和CIN组中,阴道菌群密集度增加(IV级)者的CIN发病率高于菌群密集度正常者[58.91%(76/129)比43.68%(221/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菌群密集度增加使CIN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菌群多样性增加(IV级)者CIN发病率高于菌群多样性正常者[86.96%(20/23)比45.26%(27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菌群多样性增加使CIN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CIN1组与CIN2-3组中,阴道菌群密集度增加(IV级)者的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病率高于菌群密集度正常者[63.16%(48/76)比43.44%(96/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菌群密集度增加使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菌群多样性增加(IV级)者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病率高于菌群多样性正常者[80%(16/20)比46.21(128/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菌群多样性增加使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 5. 阴道微生态功能学指标与CIN的相关性: 宫颈炎组和CIN组中,阴道过氧化氢(H2O2)异常者CIN发病率高于H2O2正常者[58.91%(76/129)比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2O2异常使CIN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者CIN发病率高于白细胞酯酶阴性者[47.02%(292/621)比26.47%(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白细胞酯酶阳性使CIN的发生风险增加(P<0.05)。唾液酸苷酶阳性者CIN发病率与唾液酸苷酶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者CIN发病率与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CIN组β-葡萄糖醛酸苷酶阳性者为0,故无法分析β-葡萄糖醛酸苷酶阳性与CIN的相关性。CIN1组与CIN2-3组中,过氧化氢异常、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阳性、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者的CIN高级别病变的发病率与其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阴道感染性疾病与CIN具有一定相关性,与CIN的病变进展无关。 2. BV、中间型BV、VVC、TV、混合感染、菌群密集度增加、菌群多样性增加、过氧化氢异常、白细胞酯酶阳性与CIN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CIN的危险因素。 3. 菌群密集度增加、菌群多样性增加与CIN高级别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CIN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Keyword :

宫颈上皮内瘤变 相关性 阴道微生态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李涵 . 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D]. , .
MLA 李涵 . "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 , .
APA 李涵 . 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研究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学位论文 | 2017 | Mentor:安瑞芳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寻找HPV感染的高危因素,进一步探索预防及降低HPV感染的新途径。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至少因“外阴瘙痒不适、白带异常、行宫颈癌筛查”其中1项为主诉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接受HPV分型检测及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患者。整理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来分析HPV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并同时接受HPV分型检测及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患者共1914例。1914例患者中,HPV感染率28%(536/1914),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22.62%(433/1914),低危型HPV感染率2.82%(54/1914),高低危同时感染率2.56%(49/1914)。HPV感染者中高危型占80.78%(433/536),433例高危型HPV感染者中42.26%(183/433)感染类型为HPV16型或者18型;49例高低危阴道混合感染者中36.73%(18/49)高危类型HPV为HPV16或者18型。 阴道微生态结果如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al disease,BV)占35.58%(681/1914)、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占21.42%(410/1914)、正常阴道微生态占20.06%(384/1914)、阴道混合感染(vaginal vaginal mixed infection)占9.87%(189/191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a vagina candida disease,VVC)占9.08%(174/1914)、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ytolysis vaginosis,CV)占3.82%(73/1914)、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占0.16%(3/1914)、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占0%(0/1914)。 536例HPV感染者中,BV占44.03%(236例),VVC占5.97%(32例),CV占3.17%(17例),TV占0.19%(1例),AV占0%(0例),阴道混合感染占11.94%(64例),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占16.60%(89例),正常阴道微生态占18.10%(97例);1378例未感染HPV者中,BV占32.29%(445例),VVC占10.30(142例),CV占1.06%(56例),TV占0.15%(2例),AV占0%(0例),阴道混合感染占9.07%(125例),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占23.29%(321例),正常阴道微生态占20.83%(287例)。比较HPV感染者及未感染者的阴道微生态种类构成比的差异,经χ2检验,χ2=36.478,P=2.25×10-6,HP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阴道微生态构成比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PV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有相关性(P<0.05)。1378例未感染HPV者中,阴道炎的发生率为55.54%(770/1378),536例HPV感染者中,阴道炎的发生率为65.30%(350/536),比较两者阴道炎发病率的差异,经χ2检验,χ2=14.108,P=1.72×10-4,可知HPV感染者较未感染者更容易发生阴道感染性疾病(P<0.05)。阴道微生态正常者HPV感染率为25.26%(97/384),将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作为对照,假设其与HPV感染的危险度的OR=1;BV者HPV感染率为34.65%(236/681),经χ2检验,χ2=10.08,OR=1.572,(95%CI 1.187-2.074),P=0.0015;VVC者HPV感染率为18.40%(32/174),经χ2检验,χ2=3.18,OR=0.667,(95%CI 0.426-1.043),P=0.075;TV者HPV感染率33.33%(1/3),经χ2检验,χ2=0.0001,OR= 1.479,(95%CI 0.133-16.496),P=1;CV者HPV感染率23.29%(17/73),经χ2检验,χ2=0.128,OR=0.898,(95%CI 0.498-1.620),P=0.72;AV者HPV感染率0%(0/0),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阴道混合感染者HPV感染率33.86%(64/189),经χ2检验,χ2=4.639,OR=1.515,(95%CI 1.037-2.213),P=0.031。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者的HPV感染率为21.70%(89/410),经χ2检验,χ2=1.396,OR=0.82,(95%CI 0.590-1.140),P=0.237。感染高危型HPV的91例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中31.87%(29/91)为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为7.55%(29/384),以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作为对照,假设其与HPV16/18感染的危险度OR=1;感染高危型HPV的212例BV患者中51.89%(110/212)为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为16.15%(110/681),经χ2检验,χ2=16.005,OR=2.385(95%CI 1.534-3.625),P=6.32×10-5,HPV16/18感染与BV之间的OR值(2.385)大于HPV感染与BV之间的OR值(1.572),可认为BV感染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更密切。感染高危型HPV的59例阴道混合感染者中57.62%(34/59例)为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为17.99%(34/189),经χ2检验,χ2=14.100,OR=2.685(95%CI 1.580-4.563),P=1.73×10-4。HPV16/18感染与阴道混合感染之间的OR值(2.685)大于HPV感染与阴道混合感染之间的OR值(1.515),可认为阴道混合感染与HPV16/18型感染的关系更密切。 结论: 1.HPV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 2.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混合感染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胞溶解性阴道病、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不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滴虫阴道炎、需氧菌性阴道炎是否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 3.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混合感染与HPV呈正相关,与高危型HPV感染关系更为紧密,特别是可以增加HPV16、HPV18型的感染率。 关 键 词:人乳头瘤病毒;阴道感染性疾病;阴道微生态;相关性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Keyword :

人乳头瘤病毒 相关性 阴道感染性疾病 阴道微生态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孟龄婷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D]. , .
MLA 孟龄婷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 , .
APA 孟龄婷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需氧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中的应用
学位论文 | 2017 | Mentor:安瑞芳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1. 了解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发病年龄分布; 2.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与滴虫阴道炎、假丝酵母菌阴道病的混合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中pH值变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白细胞酯酶、乙酰胺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特点,为今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分析β-葡萄糖醛酸苷酶、白细胞酯酶、乙酰胺基葡萄糖苷酶的检测结果与需氧菌性阴道炎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辅助诊断价值,为确定标准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断方法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09月~2016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痛、性交痛”等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的阴道微生态(pH值,预成酶)评价结果,并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女性。单纯需氧菌性阴道炎(AV)感染患者中,20-50岁组占82.14%,单纯需氧菌性阴道炎(AV)感染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痛,性交痛(84/89,94.38%);AV混合感染患者均分布在20-50岁组,需氧菌性阴道炎(AV)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主要表现为豆渣样分泌物,外阴瘙痒、灼痛(1/89,1.12%);需氧菌性阴道炎(AV)合并滴虫阴道炎(TV)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分泌物呈黄绿色,有臭味(2/89,2.25%),AV同时合并TV、VVC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可见黄绿色脓性分泌物(2/89,2.25%)。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阴道内pH值均大于4.5,其中大于5.2(74,83.15%)。预成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单纯AV感染及其混合感染中阳性患者23例,占25.84%,其中AV合并TV、VVC患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检测均阴性;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在单纯AV感染及其混合感染中阳性患者29例,占32.58%(29/89)。其中单纯AV感染24例,占28.57%(24/84),AV合并TV 1例,占50%(1/2),在AV合并VVC 1例,占100%(1/1),AV同时合并TV+VVC 2例,占100%(2/2)。白细胞酯酶在单纯AV感染及其混合感染患者70例,占78.65%(70/89)。其中单纯AV感染66例,占78.57%(66/84),AV合并TV 2例,占100%(2/2),AV同时合并TV+VVC 2例,占100%(2/2)。χ2检验分析β-葡萄糖醛酸苷酶辅助诊断AV、AV+TV、AV+VVC、AV+TV+VVC的诊断价值( χ2=1.186,P>0.05);χ2检验分析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辅助诊断AV、AV+TV、AV+VVC、AV+TV+VVC的诊断价值( χ2=6.60,P=0.032);χ2检验分析白细胞酯酶辅助诊断AV、AV+TV、AV+VVC、AV+TV+VVC的诊断价值( χ2=3.466,P>0.05)。 结论: 1、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患者,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 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辅助诊断需氧菌性阴道炎,但其阳性率低,考虑与稳定性差有关,需更多基础研究证实。 3、需氧菌性阴道炎阴道内pH值偏碱性,建议临床治疗中注意恢复菌群平衡及避免碱性药物局部应用。 4、需氧菌性阴道炎治疗过程中,需根据局部炎症反应程度,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Keyword :

pH值 合并感染 需氧菌性阴道炎 阴道微生态 预成酶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岳婷 .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需氧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中的应用 [D]. , .
MLA 岳婷 .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需氧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中的应用" . , .
APA 岳婷 .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需氧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中的应用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10| 20| 50 per page
< Page ,Total 2 >

Export

Results:

Selected

to

Format:
FAQ| About| Online/Total:434/216131105
Addres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No.28, Xianning West Road, Xi'an, Shaanxi Post Code:710049) Contact Us:029-82667865
Copyrigh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Technical Support:Beijing Aegean Softwar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