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2

  • Complex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 Scholars
Search

Query:

所有字段:(空)

Refining:

Year

Submit

Type

Submit

Complex

Submit

Language

Submit

Clean All

Sort by:
Default
  • Default
  • Title
  • Year
  • WOS Cited Count
  • Impact factor
  • Ascending
  • Descending
< Page ,Total 1 >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探究——以莫言《生死疲劳》法译本为例 学位论文库
学位论文 | 2014 | Mentor:杨洁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文化负载词是文本中借以承载并表达一方文化特点的词、词组或习语,这类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就汉译法而言,鉴于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在法语环境中大都不具有完全对应物,将汉语文化负载词译作法语势必呈现出较大困难,也因此引起了诸多研究。本论文即是对这种研究的补充和丰富。 本论文选择研究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法文译本,首先是因为该作品对于乡土气息即中国地方文化特点的表达借助了大量汉语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能够提供本研究所必须的语料支撑;其次,《生死疲劳》在法国受到广泛好评,表明该著法语翻译的成功,而其法译本的成功也证明了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成功。因此,以该著为例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法语翻译即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 那么,《生死疲劳》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法译又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这将是本论文所要论证的主要内容。由于文化负载词具有“词”和“文化”两个面,涉及语言学范畴和文化范畴,因此,本文首先将在语言学范畴对《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加以讨论:对《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加以识别分类、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和词义变化,对不同翻译方法及其使用频率进行分析统计,进而总结《生死疲劳》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主要翻译方法。 然后,本文再从文化翻译角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究:作为文化翻译研究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观中译文依附于原文、译者隐形的观念,强调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碰撞,主张保留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否定原文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认为译文是原文“生命”的延续。该理论以新的视角审视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基本问题,重新探讨了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地位以及译者的作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本文将借助解构主义翻译观,即保留差异性、译者主体性和去原文中心主义三个观点,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生死疲劳》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本文还将运用建立在解构主义理论之上的“颠覆译法”尝试翻译作品中译得尚不完善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以不忠于原文的方式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感情,沿用原文语言特色并加以补充深化,在保留原文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注意保障译文可读性。 通过论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可译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成功翻译的。《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是译者灵活采用了词性转换、词义变化、句型转换等多种语言学翻译方法,颠覆原语语言,再现原语文化;其次,译者将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以解释、音译或直译等形式转换在其译文中,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一个重要策略即是对原语语言及其表达文化的方式进行彻底的颠覆,因为对于不具有对应物的文化信息的翻译,颠覆原语的表达方式是在译入语中寻求到转换方式的先决条件。这种颠覆,无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都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Keyword :

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解构主义《生死疲劳》尚德兰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马学慧 .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探究——以莫言《生死疲劳》法译本为例 [D]. , .
MLA 马学慧 .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探究——以莫言《生死疲劳》法译本为例" . , .
APA 马学慧 .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探究——以莫言《生死疲劳》法译本为例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许渊冲诗歌翻译 学位论文库
学位论文 | 2012 | Mentor:杨洁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歌翻译的难度。即便如此,从古至今,致力于诗歌翻译的学者不在少数。而许渊冲则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经过多年的诗歌翻译实践,许渊冲教授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应上升到翻译文学的高度,译作也应该是文学创作。翻译中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译语优势,大胆创译,译文要与原文竞赛。他否定传统译论的“忠实”与“对等”原则。许氏理论体系一反传统翻译观中唯原文是从的思维方式,给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新思潮批判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对结构的质疑和拆解,即否定结构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而主张意义的开放性和差异性。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提出“延异”(différance)的概念。“延异”对应的动词différer,有两层含义:空间层面的“差异”和时间层面的“延期”。“延”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不确定性,即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该观点启发我们要用动态的观念来看待文本。解构主义后来逐渐影响到翻译领域,解构主义翻译观便应运而生。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原作不具确定意义,不再是传统翻译观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译作不再是原文的附属品,而是体现原作价值的参照,是原作“后续的生命”,二者是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具有相对于原作的独立性,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译文和原文享有同样的地位;译者的地位得到关注和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肯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不谋而合。二者在对原文的认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译作的地位及翻译的本质方面持有相似观点。 本论文运用文献阅读法和对比分析法,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对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说明许氏翻译理论和实践可以在解构主义翻译观那里得到解释,从而证明其合理性,同时也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即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待翻译,不囿于传统翻译观所主张的“对等”模式。

Keyword :

解构主义翻译观 竞赛论 诗歌翻译 许渊冲 优势论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董赛金 .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许渊冲诗歌翻译 [D]. , .
MLA 董赛金 .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许渊冲诗歌翻译" . , .
APA 董赛金 .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许渊冲诗歌翻译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10| 20| 50 per page
< Page ,Total 1 >

Export

Results:

Selected

to

Format:
FAQ| About| Online/Total:1909/215899794
Addres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No.28, Xianning West Road, Xi'an, Shaanxi Post Code:710049) Contact Us:029-82667865
Copyrigh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Technical Support:Beijing Aegean Softwar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