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所有字段:(空)
Refining:
Year
Type
Indexed by
Colleges
Complex
Language
Clean All
Abstract :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目前全球死亡的首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在动脉硬化病理生理学机制中扮演着始动和加速斑块进展的角色,降低LDL-C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点。他汀类药物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即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刺激性增强肝细胞LDL-C受体活性,增加血清胆固醇清除。然而他汀类降脂药物能减少溶质载体家族的表达引起胰岛素抵抗,此外他汀类降脂药物在机体转化的过程导致肝糖输出增多而致血糖升高。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尚缺乏基于真实世界、病例前后对照、前瞻性列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观察对ASCVD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一级预防是否会改变患者在用药前后糖代谢调节而导致血糖升高或恶化原本血糖水平。 目的:(1)对ASCVD高危患者危险因素分析;(2)探究阿托伐他汀一级预防对ASCVD患者糖代谢是否有不良影响;(3)阿托伐他汀对ASCVD患者糖代谢影响预测因素分析;(4)阿托伐他汀疗效及副作用分析。 方法:采用前瞻性列队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发现脂代谢紊乱且近6月内未使用降脂药物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并进行为期16周的随访。依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糖未升高组和血糖升高组,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各项检验结果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影响糖代谢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为他汀类药物导致糖代谢紊乱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临床思路与策略。 结果:(1)30例病例当中ASCVD高危组14例(46.67%),低-中危组16例(53.34%),两组间临床资料方面: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3、0.005、0.005),生化指标方面:FBG、HbA1c、hsCRP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40、0.042、0.033);(2)HbA1c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后第4周(p=0.022)开始出现显著性升高,并持续至第16周(p=0.001),但FBG在随访过程中未见差异;(3)进一步分析,HbA1c升高组与HbA1c未升高组间静息心率、收缩压、糖尿病史、二甲双胍服用史(p值分别为0.041、0.013、0.002、0.037)以及FBG、HbA1c(p值分别0.024、0.026)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HbA1c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静息心率(p=0.047)和基础HbA1c(p=0.012),线性回归显示基础HbA1c与HbA1c升高百分比之间具有正相关,HbA1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p=0.018),最佳截断值为HbA1c=5.5%为最佳截断值,其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82.4%;(4)使用阿托伐他汀后血脂谱出现明显改善,TC、LDL-C及Apo(B)均有显著性下降,而随访期间未出现明确肝脏、肾脏及肌肉毒性。 结论:(1)目前ASCVD患者中高危组占比仍较高,这些患者更多的具有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等既往史,FBG、HbA1c、hsCRP较高的特点;(2)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可以使HbA1c升高,但对FBG无影响;(3)基础HbA1c水平对阿托伐他汀诱导的HbA1c升高具有中等的预测价值;(4)阿托伐他汀对脂代谢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且未见明确肝、肾及肌肉毒性。
Keyword :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糖化血红蛋白 一级预防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郝翔 . 阿托伐他汀一级预防对ASCVD患者糖代谢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D]. , . |
MLA | 郝翔 . "阿托伐他汀一级预防对ASCVD患者糖代谢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 , . |
APA | 郝翔 . 阿托伐他汀一级预防对ASCVD患者糖代谢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呈现全球流行性趋势,伴随而来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因未明,而最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仍是以饮食干预和改变生活方式为主。饱和脂肪酸引起的肝细胞凋亡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特征。因此,以抑制肝细胞脂毒性为出发点,寻找安全有效的食源性植物化学物质对于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石榴是一种古老的食物和药用植物。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也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富含单宁、黄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其中安石榴苷是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安石榴苷及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等生物功能,且具有肝脏保护作用,但安石榴苷对肝细胞脂毒性的保护机制尚未阐明。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棕榈酸刺激人肝HepG2细胞为高脂损伤模型,研究安石榴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1) 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脂毒性模型的建立以及安石榴苷生理浓度测定 棕榈酸可以抑制HepG2细胞活力,引起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我们选择浓度为250 μmol/L的棕榈酸刺激24 h建立高脂损伤模型。SD大鼠一次性给予60 mg/kg BW安石榴苷,30 min血清中即可检测出安石榴苷,2h血清浓度可达到17 μg/mL。故我们选择10 μg/mL作为本研究采用的安石榴苷的最大浓度。 2) 安石榴苷抑制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 棕榈酸刺激下,HepG2细胞经Hochest染色,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浓缩呈亮蓝色凋亡小体;而安石榴苷预保护后,细胞数目增加,细胞核形态恢复正常。棕榈酸(250 μmol/L)处理24 h,细胞活力降低至对照组的52.1 ± 5.1%,线粒体膜电位降至65.3 ± 13.4 %,ATP含量降至58.1 ± 12.8%,安石榴苷(10 μg/mL)预保护后,细胞存活率升高至对照组的91.0 ± 1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至121.0 ± 21.3 %。细胞内ATP含量升高至105.3 ± 8.6%。此外Western-blot结果显示,棕榈酸刺激下细胞胞浆内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线粒体中的Bax蛋白含量升高,当安石榴苷预处理后,可以阻断细胞色素C的释放到胞浆以及Bax蛋白结合到线粒体。此外,棕榈酸刺激下,HepG2细胞内出现caspase 3及其下游PARP剪切片段,细胞凋亡通路被激活。安石榴苷预保护可以显著抑制caspase 3和PARP剪切,从而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 3) 安石榴苷通过激活ERK通路抑制棕榈酸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 HepG2细胞经过棕榈酸(250 μmol/L)处理24 h后,ROS含量升高至对照组的260.1±23.0%,安石榴苷(10 μmol/mL)预保护组细胞内ROS含量与棕榈酸组相比有显著降低,可见安石榴苷能抑制由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Western-blot结果显示,棕榈酸刺激下细胞内磷酸化JNK和P38水平升高;而磷酸化ERK水平降低。安石榴苷预保护可以促进ERK磷酸化,抑制棕榈酸诱导的JNK和P38磷酸化。研究还发现安石榴苷可促进HepG2细胞内P38和ERK磷酸化,而不能促进JNK磷酸化。应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相应信号通路后,发现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p38通路抑制剂SB203580不能阻断安石榴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而ERK的抑制剂U0126可以消除安石榴苷的保护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安石榴苷显著上调HepG2细胞磷酸化ERK和Akt的水平,ERK抑制剂U0126抑制ERK通路后,安石榴苷仍能激活Akt通路;而Akt抑制剂wortmannin抑制Akt通路后,安石榴苷不再能激活ERK通路,这表明在安石榴苷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中,Akt可能是ERK的上游信号。 4) 安石榴苷通过激活Nrf2通路保护HepG2细胞 安石榴苷可以显著升高Nrf 2及HO-1、GCLC、GCLM和GSTM1等的mRNA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趋势;蛋白表达水平上也呈相同的趋势。细胞核内Nrf2在6 h开始升高,在12 h达到最高值,24 h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我们发现ERK被抑制后,安石榴苷不再能激活Nrf2及其下游分子HO-1。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Nrf2后,安石榴苷不能促进二项酶转录水平升高,同时安石榴苷不再对棕榈酸诱导的脂毒性有抑制作用,不再能维持细胞活力、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清除活性氧生成。用小RNA技术沉默Keap1后,HepG2细胞Nrf2、HO-1、二项酶的mRNA水平升高,并且可以阻断棕榈酸诱导的脂毒性损伤。 研究结论: 全文揭示了安石榴苷可以抑制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安石榴苷可以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有效的保护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的生成。Erk/Nrf2通路在安石榴苷抑制棕榈酸诱导的高脂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Keyword :
ERK Nrf2 安石榴苷 脂毒性 棕榈酸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闫春红 . 安石榴苷对HepG2细胞高脂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D]. , . |
MLA | 闫春红 . "安石榴苷对HepG2细胞高脂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 . |
APA | 闫春红 . 安石榴苷对HepG2细胞高脂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 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模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研究器官保存、移植免疫学及病理生理学等问题的肝移植动物模型。自1973年首次报道以来,该模型经历了数次改进以降低其技术难度。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改良后的Kamada等人发明的“双袖套(two-cuff)”法重建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模型,其中肝上下腔静脉的重建仍需依靠手工吻合,这也是模型建立的难点。磁吻合技术具有易操作、完成吻合重建所需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及血管重建等领域,使用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OLT模型也已见于文献报道中,但磁环的安装方法及相关细节并未见详细阐述。科学的训练对于大鼠OLT的掌握是必要的,已有数个关于大鼠OLT训练模式的研究报道。 由于静脉转流技术已不再作为原位肝移植过程中的常规技术来使用,受体术中需经历较长的门静脉阻断时间,从而加重胃肠道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这些病理学改变与移植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增加了受体术后的死亡风险。因此,缩短肝移植无肝期,可能对于减轻肝移植术后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本团队多年来在磁吻合技术上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构建标准化的使用磁吻合技术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OLT模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根据训练过程中的受体死因和学习曲线提出适合该模型的训练方式。然后使用该模型设置不同的无肝期梯度,探究无肝期时长对于OLT术后大鼠肠屏障功能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 1. 标准化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大鼠OLT模型的建立 1)选取健康SPF级SD雄鼠20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各100只,通过练习磁吻合大鼠OLT模型探索磁环安装的理想方法,建立标准化的磁吻合大鼠OLT模型。 2)测定术后30d存活的受体肝功能指标并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移植肝B超和血管造影检查磁吻合部位血管的通畅性,并对吻合口标本进行电镜观察评估吻合口愈合情况。 3)记录练习过程中的受体死因及学习曲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于该模型的训练方法。 4)在练习过程中对受体侧磁环进行改进以进一步简化其安装方法,并比较原始磁环和改进后磁环的受体侧SHVC安装时间、无肝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 2. 无肝期对于OLT术后大鼠肠屏障功能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选取健康SPF级SD雄鼠204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无肝期10min组,无肝期18min组及无肝期26min组。假手术组12只,其余三组每组64只,每组随机选取32只作为供体,32只作为受体。分别于术后1d及术后5d每组随机选取6只动物取样,剩余每组20只动物观察术后1月内生存情况,绘制生存曲线。 2)测定不同组别大鼠血清的肝肾功能指标、血浆中的TNF-α、IL-6、D-乳酸及内毒素等指标,并测定末端回肠组织中的MDA含量。 3)对不同组别大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肺脏及下腔静脉血进行需氧菌培养。 4)制备肝脏、肺脏、肾脏和末端回肠组织的HE病理学切片并进行光镜观察。 5)取假手术组及术后1d的各移植组末端回肠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6)Western Blot检测末端回肠组织Occludin、ZO-1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 标准化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大鼠OLT模型的建立 1)通过100对大鼠OLT的训练,我们成功探索出一套理想的磁环安装方法,建立了稳定的标准化磁吻合大鼠OLT模型,简化了肝上下腔静脉的重建过程。 2)术后30d除OLT大鼠的肝功能与正常大鼠相比胆红素明显升高外,其余均未见明显差异。移植肝B超及血管造影结果均显示磁吻合部位血管通畅,磁环血管吻合口标本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血管吻合部位愈合良好。 3)以练习过程中的受体死因及学习曲线为根据,结合其他的训练经验总结出适合本模型的训练方法。 4)使用改进后磁环进行大鼠OLT与原始磁环相比能够进一步保证手术成功率。 2. 无肝期对于OLT术后大鼠肠屏障功能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受体的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明显增加,总手术时间亦明显延长; 2)与假手术组相比,各OLT组的受体术后1d 及5d 血清AST及AL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同一组间术后5d的AST及ALT水平较1d时显著降低;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各OLT组的AST及ALT水平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与之类似的还包括血清BUN和CREA水平、血浆TNF-α、IL-6、D-乳酸和内毒素浓度,以及末端回肠组织中的MDA含量。 3)各OLT组受体的细菌培养的总阳性率均较假手术组升高,且同一组间术后5d阳性率较1d时有下降趋势,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各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呈现升高的趋势。 4)病理学结果显示,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各脏器的病理学改变逐渐加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减轻的趋势。 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无肝期的延长,肠道微绒毛排列逐渐稀疏、变乱甚至脱落,长度逐渐缩短。 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各OLT组术后的末端回肠组织Occludin及ZO-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呈现出继续降低的趋势,而同组间术后5d时的Occludin及ZO-1蛋白的表达水平较1d时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各OLT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呈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而同组间术后5d时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较1d时有所降低。 7)各OLT组受体的术后生存曲线显示,随着无肝期的延长,受体术后7d及术后30d的生存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仅有术后30d时无肝期10min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无肝期26min组。 结论: 1.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标准化的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OLT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适合本模型的训练方法。 2. 使用本研究中改进后的磁环进行大鼠OLT能够进一步保证手术成功率,改善受体生存质量。 3. 本研究证实大鼠OLT术后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损,但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的趋势。通过磁吻合技术缩短无肝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程度,降低OLT术后大鼠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OLT受体的生存情况。
Keyword :
肠道屏障功能 磁吻合 肝移植 无肝期 细菌移位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陆建文 . 标准化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D]. , . |
MLA | 陆建文 . "标准化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 , . |
APA | 陆建文 . 标准化磁吻合重建肝上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与妊娠相关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和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病。在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病,也是产科重症,发病率约9.7-1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能引起脑、肾脏、肝脏、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及子宫胎盘血流灌注等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严重的母体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母体和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子宫胎盘血流灌注方面,发生子痫前期时,胎盘表现为较差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因此子宫螺旋动脉保留了高阻力、肌性等特征,会逐渐导致慢性胎盘缺血。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超声指标进行监测,以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超声指标的变化特点。 材料与方法: 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就诊的孕妇中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为病例组共50例,在同期正常孕妇中选取对照组50例,按照1:1数量匹配,年龄相差±3岁,检查孕周相差±2周。 使用GE公司的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Voluson E8对孕妇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测量治疗前后的胎儿脐动脉血流、胎盘床血流和胎盘能量,并用VOCAL软件进行胎盘能量图的分析,同时,记录病例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数据资料,随访两组的分娩情况。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正常孕妇比较,脐血流异常者发生率较高(P值0.027),胎盘床血流PI和RI值明显较高(P 值分别为0.034和0.049),胎盘能量FI和VFI值明显较低(P 值分别为0.023和0.029),均有统计学意义。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的脐血流指标S/D值升高(P值0.023),胎盘能量VI和VFI值升高(P 值分别为0.041和0.007),有统计学意义。 3. 子痫前期治疗前的脐血流PI、RI和S/D值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09,治疗后的脐血流PI、RI和S/D值亦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P值分别为0.015、0.009和0.008,均有统计学意义。 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的尿蛋白与胎盘床血流阻力PI、RI和S/D值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04、0.005和0.005)。 5. 单纯FGR的脐血流指标S/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15);单纯妊高症的胎盘能量FI和VF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6和0.048);妊高症合并FGR的脐血流PI、RI和S/D值(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0)和胎盘床血流指标PI、RI和S/D值(P值分别为0.006、0.012和0.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脐血流指标PI、RI和S/D值(P值分别为0.006、0.008和0.006)和胎盘床血流PI和S/D值(P值分别为0.044和0.040)均明显高于单纯妊高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超声特点鲜明,脐血流异常者较多,胎盘床血流阻力较高,胎盘血供不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的超声指标有明显变化,胎盘血供状况明显改善;母体尿蛋白程度越严重,胎盘床血流阻力越高;单纯FGR主要表现为高脐血流阻力,妊高症合并FGR主要表现为高脐血流阻力和高胎盘床血流阻力。超声血流指标可以作为无创监测妊娠期高血压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Keyword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原婷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超声监测的研究 [D]. , . |
MLA | 原婷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超声监测的研究" . , . |
APA | 原婷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前后超声监测的研究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microRNA(miRNA)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高度保守的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其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发育、器官形成过程的调控及人类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明,miRNA广泛参与生物体的能量代谢调节过程,其与肿瘤也密切相关。现已明确miR-19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生成有关,可促进Notch诱导的T细胞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LL)的生成,Bim(Bcl2L11)、Ppp2r5e和Prkaa1(AMPK)均为miR-19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的靶基因。另一分子miR-101也与子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1与Prkaa1(AMPK)也有高度的匹配度。近年来关于肿瘤能量及Warburg效应间的关系强调:多种肿瘤依赖糖酵解产生能量,从而产生更多的葡萄糖需求。但在此生物学效应中,miRNA所起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据此假设,我们研究miR-19及miR-101与其靶基因Prkaa1(AMPK)在能量代谢,尤其是糖代谢中所起的作用,以期阐明其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打下基础。 本研究首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葡萄糖浓度:生理性的葡萄糖浓度(5mM)与高葡萄糖浓度(25mM)处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与5mM葡萄糖处理组相比,发现microRNA-19与microRNA-101在25mM葡萄糖浓度的刺激下均发生显著上调。随后我们构建了糖尿病小鼠模型,将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肝、肾、肌组织取出,检测microRNA的表达情况,得到了与细胞水平相同的结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microRNA的靶基因,已有文献报道Prkaa1(AMPK)是microRNA-19的一个靶基因,在预测结果中,我们看到microRNA-101与AMPK也有高度的匹配度,于是我们将AMPK也视为microRNA-101的潜在靶标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发现microRNA-19与microRNA-101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对AMPK的蛋白表达抑制作用。最后,我们检测AMPK在不同葡萄糖浓度调控下的表达情况。 本研究发现microRNA-19与microRNA-101在高浓度葡萄糖的刺激下发生显著上调,因此对这两类microRNA的表达调控也许可作为调节血糖水平的有效靶标。AMPK作为microRNA-19与microRNA-101的潜在靶基因,参与microRNA-19与microRNA-101对血糖功能的调节。 本研究发现了与肿瘤密切相关的microRNA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差异表达,提示这几种miRNA在能量代谢的调节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靶向其特定靶基因进行表达调节,进而介导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这些研究结果扩展了我们对miRNA调控机制的认识,为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因此,对miRNA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Keyword :
AMPK microRNA Warberg效应 葡萄糖浓度 糖尿病小鼠 肿瘤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李萌 . microRNA-19及microRNA-101介导AMPK在糖代谢紊乱致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D]. , . |
MLA | 李萌 . "microRNA-19及microRNA-101介导AMPK在糖代谢紊乱致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 , . |
APA | 李萌 . microRNA-19及microRNA-101介导AMPK在糖代谢紊乱致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患儿BM I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肥胖相关疾病在儿童中的流行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对68例单纯性肥胖儿童测量身高、体重,留空腹血并检测血脂、肝功、血糖、胰岛素、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内脂素。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BM I与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等具有简单线性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甘油三酯、胰岛素、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BM I密切相关。结论:甘油三酯、胰岛素、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肥胖相关疾病密切相关,肥胖儿童通过降低其BM I水平,对于预防血脂紊乱、炎症性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Keyword :
儿童 肥胖症/病理生理学 回归分析 体重指数 危险因素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王莉 , 尹春燕 , 肖延风 et al. 单纯性肥胖患儿BM I相关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J].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3 , (11) : 1462-1464 . |
MLA | 王莉 et al. "单纯性肥胖患儿BM I相关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陕西医学杂志 11 (2013) : 1462-1464 . |
APA | 王莉 , 尹春燕 , 肖延风 , 薛晚利 . 单纯性肥胖患儿BM I相关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3 , (11) , 1462-1464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以及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 ),III型前胶原肽(PIIIP ),IV 型胶原(CIV)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并且同时检测血清中ALT ,HBV DNA 和纤维化标志物的水平,并行肝活检检测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结果:不同组织病理学分期中肝纤维化无创检测值与血清纤维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纤维化无创检测能够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检测,能够指导肝纤维的分级,并对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Keyword :
层粘连蛋白/分析 胶原IV型/分析 透明质酸/分析 乙型肝炎 ,慢性/病理生理学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邢凡凡 , 李竟源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分析 [J].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3 , (11) : 1465-1467 . |
MLA | 邢凡凡 et al.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分析" . | 陕西医学杂志 11 (2013) : 1465-1467 . |
APA | 邢凡凡 , 李竟源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分析 .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3 , (11) , 1465-146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病理结构和性激素受体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的13例CHL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38例CHL患者采用同位素放免法测定术前外周血性激素(E2、PRO、T)水平,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瘤组织中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①瘤周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团簇状排列,细胞核大,染色质浓,核分裂相多见,胞浆中细胞器、吞饮小泡丰富;瘤中内皮细胞呈扁平状,连接中断或脱落,核染色质淡,细胞器肿胀,血窦壁可见红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核大,染色质浓,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融合、排列紊乱,并发生玻璃样变性,弹力纤维断裂扭曲.②CHL男性患者外周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男性,女性CHL患者血睾酮(T)及E2水平较正常女性为低,增殖型和萎缩型CHL患者外周血E2,孕激素(PRO),T无显著性差异.③雌激素受体(ER)在增殖型CHL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微缩型(P<0.05).孕激素受体(PR)在两性、两型中表达很低.结论:①瘤周CHL内皮细胞增生状而瘤中则变性纤维化,可能是血管瘤增生发展的共性,可解释临床上CHL增长、萎缩,瘤体中央纤维化而周边增生等诸现象.②CHL男性患者血E2增高,而女性血E2及T降低,提示CHL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的高表达可能与CHL增长有关.
Keyword :
放射免疫测定 血管瘤,海绵状/病理生理学 血管瘤,海绵状/超微结构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王志亮 , 徐心 , 李国威 .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及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J].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2 , (9) : 1165-1167 . |
MLA | 王志亮 et al.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及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 | 陕西医学杂志 9 (2012) : 1165-1167 . |
APA | 王志亮 , 徐心 , 李国威 .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及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2 , (9) , 1165-116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了解肾小球疾病尿蛋白肌酐比(UPCR)与24h尿蛋白(U-TP)定量的相关性及其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5例低白蛋白血症肾小球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等级相关分析判断UPCR与24hU-TP定量的相关性;按性别、年龄、肾脏功能(根据Ccr)、血浆ALB浓度,24hU-TP定量、疾病种类进行分层,了解其对相关性的影响,同时采用ROC曲线判断UPCR的界点值.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UPCR与24hU-TP定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5、0.992;性别、年龄、肾功能(Ccr>10ml/min)、血浆ALB浓度,疾病种类对其相关性无影响,但U-TP定量影响其相关性,当24hU-TP定量≥5.0g时,r=0.338(P=0.134);通过ROC曲线得到当24hU-TP定量分别为1g和3.5g时UPCR值分别为1.05g/g和3.518g/g.结论:肾小球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UPCR与24hU-TP定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相关性不受性别、年龄、肾功能(Ccr>10ml/min)、血浆ALB浓度,疾病种类的影响,但U-TP定量影响其相关性,当24hU-TP定量≥5.0g时,其不具有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得到当UPCR大于3.5g/g可考虑为大量蛋白尿协助临床诊断.
Keyword :
24h尿蛋白 蛋白肌肝 低蛋白血症 肾疾病/病理生理学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高袆 , 张亚莉 . 肾小球疾病尿蛋白肌酐比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 [J].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1 , (11) : 1477-1480 . |
MLA | 高袆 et al. "肾小球疾病尿蛋白肌酐比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 . | 陕西医学杂志 11 (2011) : 1477-1480 . |
APA | 高袆 , 张亚莉 . 肾小球疾病尿蛋白肌酐比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 .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1 , (11) , 1477-1480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浓烈臭鸡蛋味的无色气体,过去关于其毒性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逐渐发现H2S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中,因为它在脂溶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为水中的5倍,所以可不依赖于膜受体自由穿过膜结构[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机体内大部分组织可以生成内源性H2S,其中产出率高的包括脑、心血管、肝脏和肾脏,是继NO、CO后发现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参与人体多种病理生理学反应,本文对H2S在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进行综述.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 硫化氢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J]. | 医学信息(下旬刊) , 2011 , (5) : 374-375 . |
MLA | "硫化氢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 | 医学信息(下旬刊) 5 (2011) : 374-375 . |
APA | . 硫化氢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 | 医学信息(下旬刊) , 2011 , (5) , 374-375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Export
Results: |
Selected to |
Form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