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10

  • Complex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 Scholars
Search

Query:

所有字段:(空)

Refining:

Indexed by

Submit

Language

Submit

Clean All

Sort by:
Default
  • Default
  • Title
  • Year
  • WOS Cited Count
  • Impact factor
  • Ascending
  • Descending
< Page ,Total 1 >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CSCD
期刊论文 | 2021 , 25 (4) , 225-230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 M( P25, 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 Z=-3.163, P<0.01]和mDC[21.25%(13.28%,32.83%)和34.85%(24.58%,41.93%), Z=-2.607, P<0.01]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例初发SLE患者pDC[9.09%(7.31%,17.38%)和24.55%(19.68%,32.90%), Z=-3.033, P<0.01]和mDC[9.40%(7.88%,21.60%)和34.85%(24.58%,41.93%), Z=-3.231, P<0.01]频率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示SLEDAI水平是影响pDC( P=0.019)和mDC( P<0.01)频率的主要因素。活动期LN患者pDC频率[8.02%(1.00%,10.40%)和14.60%(1.73%,38.0%), P=0.045]及mDC[8.80%(5.20%,13.20%)和13.90%(5.27%,40.20%), P=0.038]频率均显著低于非LN活动期患者。此外,活动期LN患者pDC[8.02%(2.25%,9.97%)和16.70%(11.80%,24.60%), Z=-2.490, P=0.015]和mDC[8.80%(5.99%,12.80%)和20.20%(11.20%,42.80%), Z=-2.226, P=0.029]频率也均显著低于稳定期LN患者。mDC频率与补体C3( r=0.455, P<0.01)和C4( r=0.289, P<0.01)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SLE患者mDC和pDC频率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另外,pDC和mDC可能参与LN的发生发展。

Keyword :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树突细胞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俱博苗 , 郑健 , 王静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J].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21 , 25 (4) : 225-230 .
MLA 俱博苗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5 . 4 (2021) : 225-230 .
APA 俱博苗 , 郑健 , 王静 , 吕晓虹 , 胡楠 , 张竞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21 , 25 (4) , 225-230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CSCD
期刊论文 | 2021 , 25 (04) , 225-230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Z=-3....

Keyword :

红斑狼疮 狼疮肾炎 树突细胞 系统性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俱博苗 , 郑健 , 王静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J].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21 , 25 (04) : 225-230 .
MLA 俱博苗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5 . 04 (2021) : 225-230 .
APA 俱博苗 , 郑健 , 王静 , 吕晓虹 , 胡楠 , 张竞 et al.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系统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的频率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21 , 25 (04) , 225-230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期刊论文 | 2021 , 23 (4) , 520-524 | 中国医师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7例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汉中三二〇一医院接受诊治的L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活动期组38例与非活动期组59例,选取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NGAL、MCP-1、TWEAK的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GAL、MCP-1、TWEAK表达对LN疾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患者的血清NGAL、MCP-1、TWEAK、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dsDN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非活动期组(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LN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Scr、BUN、24 h尿蛋白和dsDNA水平呈正相关( P<0.05)。ROC曲线分析可得:联合血清NGAL、MCP-1、TWEAK预测LN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特异度、灵敏度、AUC、约登指数均高于单一指标。 结论:LN患者活动期时血清NGAL、MCP-1、TWEAK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对于预测LN的活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LN活动期的生物标志物。

Keyword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狼疮肾炎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沈海燕 , 陈青娟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 中国医师杂志 , 2021 , 23 (4) : 520-524 .
MLA 沈海燕 et al.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 中国医师杂志 23 . 4 (2021) : 520-524 .
APA 沈海燕 , 陈青娟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 中国医师杂志 , 2021 , 23 (4) , 520-524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分析 CQVIP
期刊论文 | 2020 , 40 (1) , 119-122 |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研究探讨霉酚酸酯(MMF)对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LN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指数、肾功能指标及肾脏病理指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疾病活动度指数、BUN、Scr、24 h尿蛋白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达到与环磷酰胺相当的临床疗效,霉酚酸酯相比于环磷酰胺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更加安全可靠。

Keyword :

狼疮肾炎 霉酚酸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沈海燕 , 李向东 , 李毅 et al.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分析 [J]. |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2020 , 40 (1) : 119-122 .
MLA 沈海燕 et al.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分析" . |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40 . 1 (2020) : 119-122 .
APA 沈海燕 , 李向东 , 李毅 , 赵明 , 翟英 , 郭博慧 et al.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肾脏病理分析 . |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2020 , 40 (1) , 119-122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B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及免疫监测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学位论文 | 2017 | Mentor:何岚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系统性的,复杂的具有广泛临床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重要特征是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最终导致器官损伤。B细胞是机体唯一可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浆细胞的细胞,传统认为,B细胞主要通过产生抗体,并递呈抗原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近年发现B细胞也是由功能不同的亚群组成的异质群,可以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包括IL-6、IL-2及TNF-α等,也可以分泌抑炎因子,如IL-10、IL-35及TGF-β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致病性T细胞及其他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SLE中的过度炎症反应,目前把这一特殊的B细胞亚群称为调节性B细胞。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探索B细胞亚群在SLE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在细胞水平阐述SLE的发病机制,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证据。 尽管近年来对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有了更多了解,但目前SLE的治疗核心仍是30年前建立的激素联合非特异性广泛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是双刃剑,常常造成两种状态,一是临床治疗不足,使SLE处于低活动状态,易复发,造成累加器官损害,影响预后,二是过度治疗,广泛免疫抑制近期造成感染增加,远期增加肿瘤发生。如何准确高效的监测机体免疫活化状态,探索无创、简单、可重复的生物标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探索B细胞亚群在SLE体内的分布及其功能改变,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评价SLE患者免疫活化状态的一个方面。本研究初步检测了SLE中各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变化,探讨B细胞亚群的改变在SLE的免疫发病和疾病监测中的作用。 方法: 1)纳入150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其中包括初发SLE患者20例,病程<3个月,未接受任何治疗;治疗后SLE患者130例,接受传统药物治疗时间>6个月,其中接受激素及羟氯喹联合治疗的患者38例,激素剂量<10毫克;接受激素联合羟氯喹和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14例,接受激素联合羟氯喹和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15例,接受激素联合羟氯喹及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的患者31例。 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各亚群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情况,利用表面标记CD19,CD27,lgD,CD24将B细胞分为5种B细胞亚群,包括转换后记忆B细胞(CD19+CD27+lgD-),转换前记忆B细胞(CD19+CD27+lgD+),幼稚B细胞(CD19+CD27- lgD+),双阴B细胞(CD19+CD27-lgD-)和调节性B 细胞(CD19+CD24+CD27+); 3)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和免疫学指标以及治疗之间的关系; 4)应用SPSS 23.0软件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做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结果: 1)初发SLE患者外周血中转换后记忆B细胞、转换前记忆B细胞的比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而幼稚B细胞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P<0.05)。 2)SLE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对照,且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6,P<0.05)。 3)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中总B细胞的比例低于初发未治疗SLE患者,而转换后记忆B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初发未治疗SLE患者(P<0.05)。 4)合并有狼疮肾炎(LN)的患者中转换后记忆B细胞和双阴B细胞在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合并狼疮肾炎的患者(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 初发SLE患者外周中存在B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其中包括转换后记忆B细胞、转换前记忆B细胞的降低,及幼稚B细胞的比例升高。此外,初发SLE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的比例低于健康对照,且和SLE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说明B细胞亚群的分布异常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 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对SLE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激素联合羟氯喹、激素联合羟氯喹及吗替麦考酚酯、激素联合羟氯喹及环磷酰胺几种治疗均能降低总B细胞数量,但这几种治疗方案对转换后记忆B细胞影响均有限。 合并有LN的SLE患者外周血中转换后记忆B细胞和双阴B细胞间的比例高于不合并LN的SLE患者。提示转换后记忆B细胞在LN发病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为B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Keyword :

调节性B细胞 狼疮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转换后记忆B细胞 转换前记忆B细胞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朱丽 . B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及免疫监测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D]. , .
MLA 朱丽 . "B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及免疫监测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 , .
APA 朱丽 . B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及免疫监测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TWEAK/Fn14信号活化在Ro52介导的皮肤红斑狼疮 光敏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学位论文 | 2017 | Mentor:肖生祥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背景: 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的主要特征为光敏性,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和脱发等。CLE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日光暴露部位为主。紫外线,尤其是中波紫外线(UVB),可诱发皮肤的损伤,继而激活免疫系统,上调光敏相关蛋白Ro52的表达,诱导Ro52-抗Ro5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促使皮肤光敏的发生。但其诱发Ro52上调的机制至今仍不甚明确。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 TWEAK)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TWEAK通过与其唯一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inducible 14,Fn14)结合参与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诱导炎症因子表达等。最近,有研究发现TWEAK/Fn14在狼疮小鼠MRL/lpr的狼疮脑病、狼疮肾炎以及皮肤红斑狼疮的发病中发挥作用,且Fn14受体敲除可以缓解这些病情的发生。另外,UVB照射的角质形成细胞中Fn14受体明显上调。根据以上研究,我们推测TWEAK可能参与了皮肤红斑狼疮光敏的发病。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探究TWEAK、Fn14在组织水平的表达推测其与CLE发病的关系,并且通过体外TWEAK干预角质形成细胞观察Ro52表达变化,进一步探究TWEAK在CLE光敏发生的机制,从而为CLE光敏的病因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 TWEAK/Fn14在CLE中的表达: LE患者皮损收集:①分别收集DLE、SCLE和SLE三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各5例,并选用美容手术切除的正常组织1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检测各皮损中TWEAK、Fn14和Ro52表达情况;②ImageJ分析TWEAK、Fn14及Ro52表达阳性百分比;③qRT-PCR检测组织中TWEAK、Fn14及炎性因子RANTES(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P-10(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mRNA表达水平。 2. TWEAK对角质形成细胞Ro52表达的影响: 鼠角质形成细胞PAM212,用100 ng/ml(预实验所得)的TWEAK联合5.5mJ/cm2 UVB(预实验所得)干预24h后,观察细胞中Ro52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① qRT-PCR检测细胞中Ro52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②Western-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及上清中Ro52蛋白表达水平;③免疫荧光检测Ro52的荧光变化。Fn14 siRNA转染24h后再予以TWEAK刺激24h后,再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即① qRT-PCR检测细胞中Ro52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②Western-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及上清中Ro52蛋白表达水平;③免疫荧光检测Ro52的荧光变化。 3. TWEAK调控角质形成细胞Ro52表达的下游信号分子: 鼠角质形成细胞PAM212,预先用JSH-23(20 µM),U0126 (10 µM)和wortmannin (25µg/ml)分别处理2h后,再以100 ng/ml的TWEAK干预24h,观察细胞中Ro52及相关因子表达变化:①qRT-PCR检测细胞中Ro52及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②Western-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及上清中Ro52蛋白表达水平;③ Western-blot检测NF-κB(p50和p65)、ERK(p-ERK和ERK)和PI3K/Akt(p-Akt和Akt)相关分子表达。 4. TWEAK刺激对角质形成细胞趋化巨噬细胞能力的调节: 鼠角质形成细胞PAM212接种于6孔板,以100ng/ ml浓度TWEAK干预24h后,孔内转入有小鼠巨噬细胞(J774.2)的小室,37°C培养2h后①结晶紫染色计数膜底部的阳性细胞;②qRT-PCR检测细胞中CCL17和CCL22相对表达量;③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CCL17和CCL22表达水平;④ELISA检测J774.2上清中IFN-α的水平;⑤ qRT-PCR检测J774.2上清刺激的PAM212细胞内Ro52的mRNA表达水平;⑥ Western-blot检测PAM212细胞上清及裂解液中Ro52蛋白表达水平。 5. TRAF2和TNFR在CLE发生中的作用: 鼠角质形成细胞PAM212接种于6孔板,以5.5mJ/cm2 UVB干预后,①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TNFR1和TNFR2的表达强度;②Western-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TNFR1和TNFR2蛋白表达水平;③qRT-PCR检测细胞中TRAF2,cIAP1和NIK的mRNA表达水平;④Western-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中TRAF2和cIAP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 TWEAK/Fn14在CLE中表达升高: LE患者皮损中TWEAK(62.33±2.92%/mm2)和Fn14(75.28±4.47%/mm2)表达较健康皮肤(TWEAK:6.32±2.50%/mm2;Fn14:3.38±0.46%/mm2)或LE患者的健康组织(TWEAK:7.65±0.90%/mm2;Fn14:3.14± 0.45%/mm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组织相比,qRT-PCR结果显示CLE组织中TWEAK (1.47±0.20×10-3vs. 3.50± 0.49×10-3)、Fn14(2.01± 0.19×10-2 vs. 1.03±0.13×10-2)及其下游炎性因子RANTES(5.44 ± 1.47×10-2 vs. 0.96 ± 0.15×10-2)、MCP-1(18.54± 3.54×10-2 vs. 5.13± 0.96×10-2) 和IP-10(1.74± 0.30 vs. 4.26± 0.05×10-2)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TWEAK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Ro52的表达: 与未干预的鼠角质形成细胞PAM212相比,100 ng/ml TWEAK联合5.5mJ/cm2 UVB干预24h后,PAM212细胞中Ro52 mRNA(3.86±0. 58×10-3 vs. 1.13±0.96×10-3)及蛋白表达水平(1.06±0.09 vs. 0.41±0.0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EAK/Fn14活化的下游炎性因子RANTES(146.607±1.0676 vs. 1.447±0.151×10-3)、MCP-1(1.96±0.3404×10-4 vs. 0.1945±0.01×10-4)和IP-10(0.87±0.20×10-4 vs. 0.13±0.06×10-4 的mRNA水平亦升高,Fn14 siRNA转染后Ro52 mRNA (1.55±0.10×10-3 vs. 2.17±0.21×10-3)及上清(130.50±5.44 vs. 191.50±2.44)和裂解液中蛋白(0.78±0.02 vs.1.00±0.0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示100ng/ ml TWEAK联合5.5mJ/cm2 UVB干预24h后Ro52荧光明显增强,Fn14 siRNA转染后荧光强度明显减弱。 3. TWEAK通过活化NF-κB和PI3K影响角质形成细胞Ro52表达: 与对照组(2.19±0.16)相比, JSH-23(5.20±0.6×10-3)和wortmannin(1.66±0.07)预先处理过的PAM212细胞中Ro52 mRNA表达明显受抑制(P<0.05),而U0126 (3.24±0.34)促进了Ro52的表达。相应地,Western-blot检测显示PAM212培养上清(0.97±0.01,0.86±0.001,1.02±0.01和 0.73±0.005)和细胞裂解液(0.84±0.01,0.76±0.001,0.93±0.006 和0.76±0.001)中Ro52变化趋势相似。另外,JSH-23可抑制RANTES(14.66±1.01×10-3 vs. 2.73±0.59×10-3)和MCP-1(2.03±0.41×10-3 vs. 5.67±0.36×10-3)的表达,U0126和 wortmannin 对这两个因子的调控不同;而这些抑制剂对IP-10的调控不甚显著(0.87±0.20×10-4,1.31±0.14×10-4 vs. 0.68±0.16×10-4,0.50±0.42×10-4),但整体趋势一致。这些抑制剂作用后明显下调p52和p60、p-ERK和ERK、 p-Akt和Akt的表达,且JSH-23同时下调了p-Akt和Akt的表达,而wortmannin同时下调了p50和p65的表达。 4. TWEAK促使角质形成细胞趋化巨噬细胞参与CLE发生: 用100ng/ ml TWEAK干预后的PAM212趋化J774.2的作用明显增强,趋化的巨噬细胞数由13±3上升至32±4;细胞中CCL17(87±6×10-4 vs. 2±3×10-4)和CCL22 mRNA (69±4×10-4 vs. 16±4×10-4)水平明显增高,ELISA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中CCL17(68±11 vs. 16±4)和CCL22(75±8 vs.32±6)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显示J774.2上清中IFN-α(7.18±0.76)的水平较PAM212细胞(0.77±0.29)水平高,且J774.2上清刺激的PAM212细胞进一步促进了IFN-α(103.10±4.45)的上调。qRT-PCR结果显示J774.2上清刺激的PAM212细胞内Ro52的mRNA(1.54±0.11×10-4)水平较PAM212组(0.69±0.21×10-4)升高; Western-blot检测亦显示PAM212细胞上清及裂解液中Ro52蛋白表达水平。 5. TRAF2和TNFR相互作用在CLE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5mJ/cm2 UVB干预后的PAM212细胞表面TNFR1(23.69±0.86% vs. 6.38±0.78%)表达明显升高,而TNFR2(25.16±0.95% vs. 26.72±0.93%)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结果基本一致。qRT-PCR结果显示TWEAK处理后PAM212细胞中TRAF2 (0.89±0.11×10-2 vs. 0.48±0.06×10-2)和cIAP1(0.88±0.10×10-4 vs. 0.09±0.02×10-4)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K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细胞裂解液中TRAF2和cIAP1蛋白随着TWEAK刺激呈时间依赖的降低。另外,TRAF2 siRNA转染后Ro52表达降低。 结论: 1. TWEAK、Fn14在CLE皮损中高表达,而外源性TWEAK促进了角质形成细胞中Ro52上调、转位和释放,介导CLE的光敏反应; 2. TWEAK/Fn14参与CLE光敏性与其活化NF-κB和PI3K信号通路有关; 3. TWEAK/Fn14活化后趋化巨噬细胞,间接参与CLE的光敏性; 4. TRAF2和TNFR相互作用在CLE光敏中亦发挥主要作用。 关 键 词:TWEAK-Fn14;皮肤红斑狼疮;光敏反应 论文类型:应用基础

Keyword :

TWEAK-Fn14 光敏反应 皮肤红斑狼疮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刘亚乐 . TWEAK/Fn14信号活化在Ro52介导的皮肤红斑狼疮 光敏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D]. , .
MLA 刘亚乐 . "TWEAK/Fn14信号活化在Ro52介导的皮肤红斑狼疮 光敏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 , .
APA 刘亚乐 . TWEAK/Fn14信号活化在Ro52介导的皮肤红斑狼疮 光敏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脂多糖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pristane诱导模型疗效探究
学位论文 | 2016 | Mentor:尹爱萍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背景: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目前通常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传统方案治疗LN,但对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疗效不佳。而且,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通常出现严重副作用,停药后病情反复,是LN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已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功治疗SLE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案例报道。但是,移植后MSC仅有极少量到达局部组织,且凋亡明显。促进移植后MSC存活、增殖,提高MSC移植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应用某些生长因子、细胞因子、高密度脂蛋白、低氧、LPS或化学合成物质等来提高MSC功能和疗效。但是,尚未有应用LPS处理MSC治疗LN相关文献报道。 目的: 细胞实验研究LPS对MSC增殖、凋亡的影响,探究其可能机制,动物实验验证 LPS-MSC对pristane诱导LN模型疗效及可能机制,为临床上LN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 1. 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鉴定。 2. 不同浓度LPS处理MSC,用MTT实验测定MSC体外增殖情况,同时明确最适刺激细胞增殖的LPS浓度。 3. PCR实验检测LPS-MSC组及MSC组bax、bcl-2、VEGF基因水平,明确LPS对MSC凋亡、增殖及细胞因子合成的影响。 4. 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60只,SPF级,随机分2组:(1)模型组5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pristane 0.5ml;(2)对照组1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自注射之日起,每天观察进食、活动等一般情况,每隔4周称体重,检测尿蛋白水平。12、16、20周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20周时各组随机选择3只小鼠,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检测尿蛋白、抗dsDNA抗体水平及肾组织病理,评估造模成功与否。 5. 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3组:(1)MSC组:经鼠尾静脉注射1×106个/200ul MSC;(2)LPS-MSC组:经鼠尾静脉注射1×106个/200ul LPS预处理MSC;(3)空白对照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2周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检测尿蛋白、抗dsDNA抗体水平及肾组织病理,评估各组治疗效果。 6. 数据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MSC培养及鉴定: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体积逐渐增大,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放射状生长。多次传代形态稳定,体外增殖速度不变。细胞表面标志CD29(+)、CD90(+)、CD45(–),能定向诱导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符合MSC特征。 2. 细胞增殖实验:LPS与MSC共培养对MSC增殖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0ug/ml LPS增殖能力较其它浓度组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PCR实验:1.0ug/ml LPS处理MSC的bcl-2基因及VEGF基因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ax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Bcl-2/bax比例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建立狼疮鼠模型:模型组20周时死亡2只,有2只出现大量腹水,其中1只为血性腹水,1只淡黄清亮。74%出现关节肿胀、畸形,8%出现局部脱毛。模型组尿蛋白水平、抗dsDNA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病理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囊壁增生,部分肾小球硬化,对照组肾组织无类似变化。 5. 疗效评估:干预后LPS-MSC组尿蛋白、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和肾组织病理改变较其他2组减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C组尿蛋白水平、抗dsDNA抗体水平和肾组织病理改变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 Pristane 0.5ml一次性腹腔注射能诱导雌性BALB/c小鼠,成功建立狼疮性肾炎模型。 2. LPS可能通过抑制MSC凋亡、促进MSC增殖及VEGF合成分泌,增强MSC疗效。 3. LPS处理MSC能增强MSC对狼疮肾炎的疗效。

Keyword :

AKT LN LPS MSC VEGF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王佳莹 . 脂多糖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pristane诱导模型疗效探究 [D]. , .
MLA 王佳莹 . "脂多糖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pristane诱导模型疗效探究" . , .
APA 王佳莹 . 脂多糖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pristane诱导模型疗效探究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在Ⅳ型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期刊论文 | 2011 , (4) , 1982-1984 | 医学信息(上旬刊)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也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约占肾小球疾病的12%,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70%左右.LN一个重要病理特点即是肾间质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以及由此而加剧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周彬 , 尹爱萍 , 张金惠 .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在Ⅳ型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J]. | 医学信息(上旬刊) , 2011 , (4) : 1982-1984 .
MLA 周彬 et al.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在Ⅳ型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 | 医学信息(上旬刊) 4 (2011) : 1982-1984 .
APA 周彬 , 尹爱萍 , 张金惠 .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在Ⅳ型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 | 医学信息(上旬刊) , 2011 , (4) , 1982-1984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CXC类趋化因子(IP-10、Mig)在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学位论文 | 2011 | Mentor:尹爱萍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未明、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可损害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约60%-70%的SLE患者出现肾损害的临床表现,而结合肾脏免疫病理检查,则几乎100%SLE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此称为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LN是SLE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也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约占肾小球疾病的12%,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70%左右。LN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机制目前被认为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肾组织的浸润是LN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对于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是肾组织局部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增高,被认为是导致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炎症组织局部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多肽超家族,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趋化和预活化作用,目前趋化因子分为CXC、CC、C和CX3C四个亚家族。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ible protein-10,IP-10)与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nterferon-γ,Mig)属于不含ELR序列(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序列)的CXC类趋化因子,二者是与免疫活化和免疫效应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通过与其共同的受体CXCR3结合,主要对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起趋化作用。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血/尿IP-10水平、PBMCs IP-10 mRNA表达水平与LN肾活动程度相关,IP-10可能作为肾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Perez等在研究MRL/lpr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生和进展中发现肾组织中IP-10表达水平增加。Q Fu等研究显示SLE患者较RA患者和健康人的Mig转录水平明显升高,且SLE有LN者比无LN者升高。在MRL/lpr狼疮肾炎小鼠研究中发现肾组织中Mig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IP-10、Mig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未见IP-10、Mig在LN患者肾组织表达的研究。目的探讨IP-10和Mig在LN中的作用及意义,为LN发病机制的阐明、疾病活动性的判定及LN疾病的治疗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方法检测43例LN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者肾组织中IP-10和Mig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同时计算LN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及SLEDAI评分,收集LN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肌酐水平的临床资料。研究IP-10和Mig在LN肾活检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肾组织病理指标(LN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和临床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LE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和LN组的肾组织中,IP-10在肾小球内基本未表达;正常对照组IP-10在小管间质区表达微弱(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2.57±1.64),LN组IP-10在小管间质区的表达明显升高(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12.55±6.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P-10阳性染色区主要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LN中,IP-10阳性染色强烈的肾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显著,IP-10阳性染色较弱的肾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2、正常对照组和LN组的肾组织中,Mig在肾小球内基本未表达;正常对照组Mig在小管间质区表达微弱(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7.57±2.35),LN组Mig在小管间质区的表达明显升高(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45.48±2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g阳性染色区主要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LN中,Mig阳性染色强烈的肾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显著,Mig阳性染色较弱的肾间质区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3、LN肾小管间质区Mig的表达水平比IP-10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LN肾小管间质区IP-10的表达与Mig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25,p<0.01)。4、LN肾小管间质区IP-10的表达分别与LN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594,p<0.01;r=0.744,p<0.01)。LN肾小管间质区Mig的表达分别与LN病理活动指数、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632,p<0.01;r=0.852,p<0.01)。5、IP-10的表达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693,p<0.01),与SLEDAI呈正相关(r=0.472,p<0.01),与血清肌酐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5)。Mig的表达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723,p<0.01),与SLEDAI 呈正相关(r=0.549,p<0.01),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311,p<0.05)。结论1、IP-10和Mig可能参与了L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理过程,特别是Mig可作为预测肾功能损害进展的指标之一。2、IP-10和Mig与SLE疾病活动,尤其是狼疮肾活动密切相关,可能作为监测狼疮肾活动的指标。

Keyword :

IP-10Mig狼疮肾炎免疫组化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周彬 . CXC类趋化因子(IP-10、Mig)在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D]. , .
MLA 周彬 . "CXC类趋化因子(IP-10、Mig)在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 .
APA 周彬 . CXC类趋化因子(IP-10、Mig)在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弥漫增生型和膜型的不同细胞因子表达谱提示不同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CSCD PKU
期刊论文 | 2010 , (1) , 8-12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Abstract&Keyword Cite

Abstract :

目的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全面研究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Ⅳ型LN)和膜型狼疮肾炎(Ⅴ型L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方法 分离静脉血清,通过抗体芯片技术同时检测4种Th1和5种Th2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①细胞因子表达谱:在检测的9种细胞因子中,Ⅳ型LN患者有7种明显升高,包括3种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4种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3);而Ⅴ型LN仅有4种细胞因子表达上调(IL-2、IL-4、IL-10和IL-13).②相关性分析:Ⅳ型LN患者细胞因子与临床表现之间相关性较强,如IL-5与抗dsDNA抗体滴度及血肌酐呈正相关、与C3呈负相关;IL-10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1)呈正相关、与尿蛋白及血红蛋白浓度均呈负相关;IL-13与尿蛋白浓度呈负相关,IL-1与SLEDAI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Ⅴ型LN患者仅IL-1与血肌酐之间呈正相关,IL-4与尿蛋白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病理分型的LN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谱不同,提示不同病理分型的LN其内在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存在差异,也提示不同的细胞因子表达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LN.

Keyword :

狼疮肾炎 免疫 细胞因子类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孙吉平 , 尹爱平 , 杨世峰 et al. 弥漫增生型和膜型的不同细胞因子表达谱提示不同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J].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10 , (1) : 8-12 .
MLA 孙吉平 et al. "弥漫增生型和膜型的不同细胞因子表达谱提示不同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 (2010) : 8-12 .
APA 孙吉平 , 尹爱平 , 杨世峰 , 李利利 . 弥漫增生型和膜型的不同细胞因子表达谱提示不同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10 , (1) , 8-12 .
Export to NoteExpress RIS BibTex
10| 20| 50 per page
< Page ,Total 1 >

Export

Results:

Selected

to

Format:
FAQ| About| Online/Total:582/216140417
Addres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No.28, Xianning West Road, Xi'an, Shaanxi Post Code:710049) Contact Us:029-82667865
Copyrigh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Technical Support:Beijing Aegean Softwar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