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所有字段:(空)
Refining:
Year
Type
Indexed by
Colleges
Complex
Language
Clean All
Abstract :
目的:探讨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和生物被膜的影响,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19606)建立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呋喃酮C-30的最低抑制浓度;观察10 μmol/L呋喃酮C-30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菌毛结构和蹭行运动的变化;检测菌毛和生物被膜编码及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呋喃酮C-30最小抑菌浓度为64 mg/L;与对照组相比,呋喃酮C-30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低(0.690±0.104比0.997±0.134, t=8.118, P<0.05),菌体周围无明显菌毛结构,且蹭行运动圈直径明显减小(7.675±1.061比5.808±0.474, t=4.306, P<0.05);呋喃酮C-30下调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尤其是csuA/B、csuE、BfmR基因显著降低。 结论:呋喃酮C-30显著抑制鲍曼不动杆菌菌毛结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削弱鲍曼不动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Keyword :
鲍曼不动杆菌 呋喃酮C-30 菌毛,细菌 生物被膜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敬蓉 , 冯雁京 , 刘原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J]. | 国际呼吸杂志 , 2021 , 41 (12) : 888-896 . |
MLA | 敬蓉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 | 国际呼吸杂志 41 . 12 (2021) : 888-896 . |
APA | 敬蓉 , 冯雁京 , 刘原 , 张伟 , 刘聪蕊 , 和平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 | 国际呼吸杂志 , 2021 , 41 (12) , 888-896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探讨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和生物被膜的影响,为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19606)建立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呋喃酮C-30的最低抑制浓度;观察10 μmol/L呋喃酮C-30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菌毛结构和蹭行运动的变化;检测菌毛和生物被膜编码及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呋喃酮C-30最小抑菌浓度为64 mg/L;与对照组相比,呋喃酮C-30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低(0.690±0.104比0.997±0.134,t=8.118,P<0.05),菌体周围无明显菌毛结构,且蹭行运动圈...
Keyword :
鲍曼不动杆菌 呋喃酮C-30 菌毛 生物被膜 细菌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敬蓉 , 冯雁京 , 刘原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J]. | 国际呼吸杂志 , 2021 , 41 (12) : 888-896 . |
MLA | 敬蓉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 | 国际呼吸杂志 41 . 12 (2021) : 888-896 . |
APA | 敬蓉 , 冯雁京 , 刘原 , 张伟 , 刘聪蕊 , 和平 et al. 呋喃酮C-30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毛及生物被膜的作用 . | 国际呼吸杂志 , 2021 , 41 (12) , 888-896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研究石榴皮原花青素对变异链球菌UA159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变异链球菌UA159为实验菌株,分为石榴皮原花青素组、氯已定组和空白对照组。石榴皮原花青素组分别加入40,20,10,5,2.5 mg/ml的石榴皮原花青素培养48 h;氯已定组分别加入10,5,2.5,1.25,0.625 mg/ml的氯已定培养48 h;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培养48 h。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定变异链球菌UA159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琼脂糖孔穴法测定变异链球菌UA159的抑菌环外径。qP CR检测变异链球菌UA159毒力基因luxS,gtfB,gbpD,brpA和ft...
Keyword :
变异链球菌UA159 氯己定 石榴皮原花青素 抑菌活性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高洁 , 赵玮钦 , 程政 . 石榴皮原花青素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0 , 51 (08) : 847-851 . |
MLA | 高洁 et al. "石榴皮原花青素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51 . 08 (2020) : 847-851 . |
APA | 高洁 , 赵玮钦 , 程政 . 石榴皮原花青素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0 , 51 (08) , 847-851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 了解红核妇洁洗液对引起泌尿生殖道及浅表皮肤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作用,考察红核妇洁洗液对兔细菌性阴道炎和真菌性阴道炎的抗菌消炎治疗效果.方法 ①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对泌尿生殖道及浅表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②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原液及5倍、10倍稀释液对实验菌株的杀菌曲线;③制备大耳白兔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模型,用高、中、低剂量(分别为5、10、20倍稀释)红核妇洁洗液每日2次,每次持续5min,连续7日对兔阴道进行淋洗法治疗;④测定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活菌数量;⑤测定治疗0、3、5、7日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数,评定阴道清洁度;⑥取阴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评分.结果 ①红核妇洁洗液对23株泌尿生殖道及浅表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杀菌作用,MIC范围0.008~0.016mL/mL,MBC范围0.016~0.063mL/mL.②红核妇洁洗液原液对所有实验菌株作用2min均可达到100%杀菌率,5倍稀释液作用3min对细菌菌株达到100%杀菌率,作用30min对真菌菌株达到100%杀菌率;10倍稀释液作用4~5min对所有细菌菌株达到100%杀菌率;对真菌菌株作用30min杀菌率在42%~95%之间.③细菌性阴道炎治疗组:治疗7日,红核妇洁洗液中剂量治疗组兔阴道白细胞数和阴道清洁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值分别为7.2549、3.3905,均P<0.05);真菌性阴道炎治疗组:治疗7日,红核妇洁洗液中剂量治疗组兔阴道白细胞数和阴道清洁度显著低于模型组(t值分别为5.2532、3.1976,均P<0.05).④治疗后,红核妇洁洗液中剂量治疗组兔阴道灌洗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数、大肠埃希菌活菌数、白假丝酵母菌活菌数均低于模型组(t值分别为22.6097、21.9404、14.3982,均P<0.05).⑤兔阴道组织病理学评分:细菌性阴道炎治疗组低于模型组(t=6.3895,P<0.05),真菌性阴道炎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t=4.5219,P<0.05).⑥红核妇洁洗液高、中、低剂量组对细菌性阴道炎治愈率分别为83.33%、66.67%和50.00%,有效率均达100.00%;对真菌性阴道炎治愈率分别为66.67%、50.00%、50.00%,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83.33%.结论 红核妇洁洗液在体外可以有效地抑制杀灭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和浅表皮肤感染的主要细菌和真菌,对兔感染性阴道炎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治疗作用.
Keyword :
病理学评级 红核妇洁洗液 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清洁度 真菌性阴道炎 最小杀菌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梅龙 , 卢朝辉 , 姚敏 et al.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J].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9 , 30 (12) : 1528-1538 . |
MLA | 梅龙 et al.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30 . 12 (2019) : 1528-1538 . |
APA | 梅龙 , 卢朝辉 , 姚敏 , 郑建武 , 顾国强 , 崔巧红 .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9 , 30 (12) , 1528-1538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了解红核妇洁洗液对引起泌尿生殖道及浅表皮肤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作用,考察红核妇洁洗液对兔细菌性阴道炎和真菌性阴道炎的抗菌消炎治疗效果。方法①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对泌尿生殖道及浅表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②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原液及5倍、10倍稀释液对实验菌株的杀菌曲线;③制备大耳白兔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模型,用高、中、低剂量(分别为5、10、20倍稀释)红核妇洁洗液每日2次,每次持续5min,连续7日对兔阴道进行淋洗法治疗;④测定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活菌数量;⑤测定治疗0、3、5、7日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数,评...
Keyword :
病理学评级 红核妇洁洗液 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清洁度 真菌性阴道炎 最小杀菌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梅龙 , 卢朝辉 , 姚敏 et al.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J].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9 , 30 (12) : 1528-1538 . |
MLA | 梅龙 et al.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30 . 12 (2019) : 1528-1538 . |
APA | 梅龙 , 卢朝辉 , 姚敏 , 郑建武 , 顾国强 , 崔巧红 . 感染性阴道炎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9 , 30 (12) , 1528-1538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 本研究以西安某三甲医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分离株分子分型、耐药、毒力等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基础上,初步探讨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抑菌活性以及机理,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及耐药菌防控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研究2017年7-12月从西安某三甲医院采集分离1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4株MRSA),研究在分析分离株分子分型、耐药、毒力等流行病学特征基础上,了解本地区MRSA菌株的流行和耐药现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溶血活性检测、抑菌生长曲线测定、扫描电镜实验、胞内酶检测实验等分析Nisin对MRSA的抑菌活性和机理。 结果: 结果显示,本次检出的MRSA分离株主要流行株的MLST型别为ST59型(37.5%,24/64),t437型为Spa的主要型别(37.5%,24/64);这批MRSA流行株主要以β-内环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为主,暂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MRSA菌株的高、中、低溶血活性菌株分别占比为45.3%、4.69%、50%,且Nis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和菌株的溶血活性现显著负相关(Gamma=-0.874, P<0.01);Nis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活性高、中、低、最低菌株分别占22.1%、27.9%、45.3%、4.65%。其中对MRSA抑制率高、抑制率中等的MRSA菌株里,耐8种及9种抗生素的菌株分别占50%(3/6)、占31.60%(6/19);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高、抑制率中等的菌株里,耐4种及3种抗生素的菌株分别占比33.3%(4/12)、66.7%(4/6)。细菌生长曲线显示Nisin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Nisin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显著降低(t=2.628,P=0.027),菌体出现变形皱缩、表面破损、内容物外泄溶解;胞内Ca2+-ATP酶活力和Na+K+-ATP 酶活性上升,MDH酶和总ATP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因此,得出结论Nisin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且抑制食源性菌株效果强于病原性菌株,可能与食源性菌株多重耐药性相对较低有关。Nisin可通过破坏菌体内溶血素基因的表达从而减低菌体溶血毒性;并可以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道,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抑制菌体内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发挥抑菌作用。
Keyword :
MRSA Nisin 分子分型 耐药 抑菌机制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闫晓妮 .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株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D]. , . |
MLA | 闫晓妮 .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株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 , . |
APA | 闫晓妮 .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株的抑菌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 通过分析侵袭性感染新生儿的B族链球菌(GBS)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型,为新生儿GBS感染的防治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4家医院GBS侵袭性感染< 90 d新生儿病例.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GBS分离株进行鉴定和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应用PCR方法进行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确诊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93例,其中34例(36.6%)早发型,59例(63.4%)晚发型.93株GBS分离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GBS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100%敏感;对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6%、2.2%和1.1%.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60.2%、78.5%和93.5%;耐药表型以固有表型(cMLSB)为主,占53.9%,其次为L表型(26.3%)、诱导表型(iMLSB)(15.8%)和M表型(3.9%).56株红霉素耐药菌株ermB基因的携带率为85.7%,2株(3.6%)耐药菌株同时携带ermB和mefA基因,均未检出ermA.87株四环素耐药菌株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O和tetM携带率分别为74.7%和46%,其中25株同时携带tetO和tetM,均未检出tetL和tetK基因.结论 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仍是治疗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及高危新生儿预防GBS感染的首选药物.广东地区GBS红霉素耐药机制以ermB基因介导的核糖体靶位改变为主,四环素耐药机制以tetO和tetM基因为主.
Keyword :
B族链球菌 耐药基因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新生儿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李娟 , 高坎坎 , 容莉莉 et al. 新生儿侵袭性感染B族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J].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 2018 , (1) : 20-27 . |
MLA | 李娟 et al. "新生儿侵袭性感染B族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1 (2018) : 20-27 . |
APA | 李娟 , 高坎坎 , 容莉莉 , 关小珊 , 邓秋连 , 钟华敏 et al. 新生儿侵袭性感染B族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 . |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 2018 , (1) , 20-2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摘 要 实验目的: 通过体外联合药敏实验,观察多粘菌素分别与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 菌株来源: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鉴定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所有菌株经分离纯化,使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及K-B法进行筛选,最终选出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联合药敏实验。 实验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多粘菌素、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应用棋盘法检测多粘菌素分别与上述7种抗菌药物两两联合的MIC。最后,根据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读标准:FICI≤0.5:协同效应;0.5<FICI<1:相加效应;1≤FICI<4:无关效应;FICI≥4:拮抗效应。 实验结果: 体外联合药敏实验显示:被检测的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除多粘菌素与替加环素组合外,多粘菌素联合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均以协同及相加效应为主,未观察到拮抗效应,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其中多粘菌素联合替加环素的协同作用率为4%,拮抗作用率为20%。多粘菌素联合亚胺培南的协同及相加率为(80%+17%),联合氯霉素为(30%+67%),联合利福平为(0+90%),联合米诺环素为(40%+50%),联合磷霉素为(17%+43%),联合舒巴坦为(0+60%)。 结论: 目前,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多粘菌素已成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多粘菌素单药治疗出现耐药性难以避免,而联合疗法可抑制耐药性的产生并增强抗菌活性。本实验通过体外研究表明,除多粘菌素与替加环素组合外,多粘菌素分别与利福平、亚胺培南、舒巴坦、米诺环素、磷霉素、氯霉素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效应,抗菌活性增强。因此,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有望成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之一。
Keyword :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多粘菌素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联合药敏实验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马淑珍 . 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XDR-AB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D]. , . |
MLA | 马淑珍 . "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XDR-AB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 , . |
APA | 马淑珍 . 以多粘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XDR-AB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探讨四氟化钛(TiF4)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为应用TiF4防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含有相同F-浓度的氟化钠为参照,观察四氟化钛对变链菌抑菌圈的大小,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绘制不同浓度四氟化钛下的细菌生长曲线,比较不同浓度四氟化钛与氟化钠分别作用下菌液培养前后pH值的变化.结果:四氟化钛抑菌圈直径大于氟化钠,其MIC及MBC均远低于氟化钠,菌液pH值变化小于氟化钠(P<0.05).结论:四氟化钛较氟化钠对变链菌的生长及产酸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且其作用与浓度正相关.
Keyword :
链球菌,变异/药物作用 四氟化钛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梁爽 , 汪鹏 , 高江红 et al. 四氟化钛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作用的初步研究 [J].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7 , (9) : 1165-1167 . |
MLA | 梁爽 et al. "四氟化钛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作用的初步研究" . | 陕西医学杂志 9 (2017) : 1165-1167 . |
APA | 梁爽 , 汪鹏 , 高江红 , 阮建平 . 四氟化钛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及产酸作用的初步研究 . | 陕西医学杂志 , 2017 , (9) , 1165-116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目的 研究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及其对浅部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用显微镜、结晶紫染色法研究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用微孔二倍稀释法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其对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杀菌率.结果 红核妇洁洗液可抑制白念珠菌菌丝生成,减少胞外基质堆积,显著抑制、消除生物膜,并且提高细胞内ROS水平;对皮肤浅表真菌MIC、MBC分别为32 ~ 128、16~ 32倍稀释;原液作用2 min,对实验菌株杀菌率均达100%.结论 红核妇洁洗液具有体外抑制、消除白念珠菌生物膜能力,对浅部真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Keyword :
白念珠菌 红核妇洁洗液 抗菌活性 浅部真菌 生物膜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靳真 , 姚凤 , 商晨旭 et al. 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浅部真菌体外作用研究 [J].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017 , (16) : 1556-1560 . |
MLA | 靳真 et al. "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浅部真菌体外作用研究" .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6 (2017) : 1556-1560 . |
APA | 靳真 , 姚凤 , 商晨旭 , 李冀红 , 莫菲 , 肖云芳 et al. 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浅部真菌体外作用研究 .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017 , (16) , 1556-1560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Export
Results: |
Selected to |
Form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