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所有字段:(空)
Refining:
Year
Type
Indexed by
Colleges
Complex
Language
Clean All
Abstract :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5个核心要素和29个次级要素的跨文化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并实证检验了环境要素、信息要素和媒介要素对翻译行为主体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要素是跨文化翻译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通过译者行为和读者行为来产生作用。信息要素的影响路径也大致如此,而媒介要素的影响力最弱,且影响路径单一。翻译行为是发生于多个行为主体间有规律的跨文化交往活动,行为主体还应有效利用身份建构与协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动力作用机制来开展活动。
Keyword :
翻译行为 交往行为 跨文化交际 影响因素 作用路径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J]. | 中国外语 , 2020 , 17 (01) : 94-103 . |
MLA | 方菁 等.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 | 中国外语 17 . 01 (2020) : 94-103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 | 中国外语 , 2020 , 17 (01) , 94-103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5个核心要素和29个次级要素的跨文化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并实证检验了环境要素、信息要素和媒介要素对翻译行为主体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要素是跨文化翻译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通过译者行为和读者行为来产生作用。信息要素的影响路径也大致如此,而媒介要素的影响力最弱,且影响路径单一。翻译行为是发生于多个行为主体间有规律的跨文化交往活动,行为主体还应有效利用身份建构与协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动力作用机制来开展活动。
Keyword :
翻译行为 交往行为 跨文化交际 影响因素 作用路径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J]. | 中国外语 , 2020 , 0 (1) : 94-103 . |
MLA | 方菁 等.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 | 中国外语 0 . 1 (2020) : 94-103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跨文化视域下翻译行为影响要素体系及其作用路径分析 . | 中国外语 , 2020 , 0 (1) , 94-103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互联互通、命运与共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跨文化翻译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彰显语言应急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多元行为主体应在尊重差异、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自信,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精选翻译内容,丰富翻译策略,拓展传播媒介。唯有协调好跨文化翻译多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Keyword :
国际话语权 跨文化翻译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J].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20 , (23) : 112-115 . |
MLA | 方菁 等.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3 (2020) : 112-115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20 , (23) , 112-115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互联互通、命运与共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跨文化翻译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彰显语言应急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多元行为主体应在尊重差异、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坚守文化自信,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精选翻译内容,丰富翻译策略,拓展传播媒介。唯有协调好跨文化翻译多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Keyword :
国际话语权 跨文化翻译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J].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20 , (23) : 112-115 . |
MLA | 方菁 等.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3 (2020) : 112-115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翻译:时代意义与实践难点 .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20 , (23) , 112-115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对外宣传是连接我国与世界的重要途径,而翻译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好的外宣翻译将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消除部分西方国家和媒体的误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汉英词汇引申含义、句法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立场给外宣翻译造成了很多障碍。解决这些翻译难点有助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为《中资企业非洲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一书英译版的翻译实践报告。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中存在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问题,发现跨文化翻译难点常体现在语言冗余度,词汇语义韵,句法中的并列复句、状语从句和主语从句,以及篇章的连贯性等方面。首先,汉语为了追求句式的整齐与美感会出现必要的冗余,若如实翻译会造成译文的重复堆砌,不符合简洁的原则。其次,由于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二者的逻辑连接也存在差异。此外,汉语中常见以“是...也是...”为框架的并列复合句结构,且常见动名词短语担任句子的主语。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略译、简化、整合、弱化、转换、重组、逻辑显化等翻译对策,以达到更优的宣传效果,也为其他译者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Keyword :
翻译策略 翻译实践报告 跨文化翻译 目的论 外宣翻译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刘雅恬 .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的跨文化翻译难点及对策 [D]. , . |
MLA | 刘雅恬 .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的跨文化翻译难点及对策" . , . |
APA | 刘雅恬 .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的跨文化翻译难点及对策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今日世界,寻求不同文化与哲学间的理解愈发重要,也呼唤研究者从不同文明系统内外沟通和各自文化传统的古今贯通中寻找对话之道。作为现代中西文化对话的前奏,明末“西学东渐”蕴藏着启示现实的丰富认知资源。利玛窦等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以及中国士人对西学的接受和批判,使儒学与基督教首次真正相遇,成为跨文化沟通与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史研究举足轻重的一环。对其在交锋与会通中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进行进一步挖掘,有助于促进二者实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对话和融合,也有助于把握文化对话的根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加强跨文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亦能为当今世界的异质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从文化间性视阈研究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与中华士人的耶儒对话,从关系、语言、道德价值、信念系统等层面重点探究了双方在文化互动与会通上的成功与缺憾,兼反思了当今世界异质文化间的交互之道。文章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建构了耶儒之间跨文化对话的“文化间性”分析框架。论文从“文化间性”概念使用泛化与内容空虚的不足切入,从间性哲学、语言哲学、解释学三方面追溯了概念的哲学渊源,将其定义修正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遭际、冲突、对话、融通的动态交互过程”,将其旨趣归纳为“基于开放关系的互惠性理解”,将其核心内涵发展为关系性、交互性和反思性,提出了涵盖关系、语言、价值、本体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与具体的可操作维度。文化间性理论与框架贯穿于全文的分析,强调跨文化对话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倡导一种强调互补互益的主体间性跨文化对话观,不仅增强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深度,而且突破了传教士研究的文化侵略、现代化、普遍主义等范式,深化了耶儒对话的跨文化研究范式;既秉持整个耶儒对话的视野又关涉历史性和地域性,既关注宗教交往的西方因子,也正视其在中国自身因素的参与,弥补了过往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化相遇所产生的本质特点。 第二,揭示了艾儒略在华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蕴含的跨文化意义,识别出了适应过程中伴随的多重身份困境。知识传播方面,本文发现艾儒略借明末实学之风,将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有着根本差异的西方学术体系带入了汉语语境,这实际上是他以思想文化成果的推介的方式邀请中国人从华夏中心主义中走出来,并促成双方走向文化对谈的重要尝试;文化翻译方面,本文发现艾儒略能够在洞悉中西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合理使用适应与代偿策略翻译天学经典,对接耶儒文化资源,以“历史理解—故事诠释—意义建构”的叙事结构促进了文化间的互动与共享。同时,研究还发现在彼时社会背景与认知视野作用下,艾儒略的适应与融入过程依然伴随着文化身份上的困境,这体现在他同时被中国奉教、友教、反教人士“他塑”出“西儒”、“奇人”、“艾妖”等复杂的形象,“外儒内天”的矛盾则集中体现出了他身份上的撕裂。这一路径突破了已有研究对传教士行为的跨文化意义着眼不多、认识不足的局限,凸显了二者在对双方主体认识上的互动性,对于客观评价传教士对中西学术体系交会的贡献、认识传教士在中西对话中的身份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第三,发现了以艾儒略为中心的的耶儒双方对话在道德伦理方面体现出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接和互补之处。通过探讨艾儒略和中国士人关于“善恶”“爱”“孝”对与道德实践和伦理规范相关命题进行的积极调和,识别出了双方正是基于“道德完善主义的超越理想精神”这一共享之处,推进了关于价值伦理对话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人本的、内向型的超越方式,还是神本的、外向型的超越方式,都呈现出双方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和衔接;而伦理的实践性和神圣性如一体之两面,两种视域的碰撞与对话能够认识并一定程度上克服或是伦理工具化带来的风险、或是对此在的虚幻的问题,由此可见二者是有较强的互补之处的。这对于耶儒伦理道德的自我建构及自我发展、融合视域以发展出更具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启示。 第四,提出了中西方“道”与“Logos”的本体论层面的差别能为儒耶之间关于“天”、”上帝”、“理”、“性”等与信念系统相关概念的巨大分歧提供较强的解释力。研究发现,艾儒略对这些概念与命题的解释秉持了“Logos”以逻辑行言说的精神,综合运用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的哲学,虽尽力寻找与儒学思想的可调和之处,但排他性的阐释导致中国传统中诸多本体概念被降格到自然科学的层次,加之理性逻辑论证对中国人还是太过抽象,最终导致基于纯粹精神的天主观与儒学对本体的解释没有更深入的对话。本文提出,在作为人格化的主宰、可否言说这些方面,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但在作为宇宙真理方面,两者之间具有可沟通性(communicability)。本研究从“道”与“Logos”角度揭示耶儒对话的本质,深化了中西信念系统差异对文化对话影响的认识,为文化比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体而言,虽然在文化及哲学传统与最终信念上存在着差异和不可通约之处,但艾儒略与中国士人的耶儒对话在多个方面是可以达成文化间性的。艾儒略对西学大观的介绍、对天学经典的译注充分体现出他走出“独白”的努力,奉教派、友教派儒士的积极回应也大大促进了双方的互惠性理解。而对道德伦理和本体观念进行的对接,则继续打破文化间深层次的隔阂,强化了这场对话的纵深发展。这其中双方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对各自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当然,艾儒略的身份困境、双方不同程度的文化中心主义态度、由于信仰系统之差异带来的某些排他性阐释,也使得双方在一些地方没有形成更多的创造性的阐释和反思。最后,基于上述四点发现,本文从文化间性视角下提出了当代耶儒对话须“坚守主体、追寻价值的多元普遍、秉持仁心学心公心”等建议,这亦能为在当今世界如何更好发展互补互益的跨文化对话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Keyword :
艾儒略 跨文化交际 文化间性 西学东渐 耶儒对话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车向前 . 明末耶儒对话的文化间性阐释:以艾儒略为例 [D]. , . |
MLA | 车向前 . "明末耶儒对话的文化间性阐释:以艾儒略为例" . , . |
APA | 车向前 . 明末耶儒对话的文化间性阐释:以艾儒略为例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本文耙梳了文化翻译政治策略选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学、阐释学三大理论追溯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理据.确立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指导原则,并构建了“译者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素养”等五个维度为核心的文化翻译政治策略模型.认为“柔性翻译”和“柔性传播”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华学术外译作品的域外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Keyword :
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 文化翻译 政治策略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胡伟华 , 郭继荣 . 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理据及模型构建 [J].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18 , (2) : 78-83 . |
MLA | 胡伟华 等. "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理据及模型构建"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 (2018) : 78-83 . |
APA | 胡伟华 , 郭继荣 . 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理据及模型构建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18 , (2) , 78-83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译发展迅速。人民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大量运用编译的手法来传播中外新闻信息。人民网澳新频道是人民网搭建的一个重要信息交互平台,针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进行报道,目的是为了方便中国读者和在澳华人获取相关新闻信息。 本论文是一篇笔译实践报告,基于作者本人于澳大利亚期间在人民网澳新频道的编译实践经历。作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对在新闻编译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基于目的论的指导,作者认为编译在满足了读者对事实真相的了解后,还应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偏好,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人民网澳新频道的编译不仅要求译者进行事实真相的传递,同时更要满足中文读者的阅读需求。在编译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由于国家文化、思维方式、新闻体系等方面的不同,中文读者与英文读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使编译后的文本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作者在对澳大利亚本地新闻的编译过程中频繁地运用了跨文化翻译策略。 作者将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按照新闻的标题、导语和正文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改变句式、主语和信息模糊化处理的方式进行了标题的编译;在导语的编译上,作者运用了信息重组、增译和句子改写的方法,使译文能更好地服务于中文读者;同时,作者还采取了信息删减和总结的方法,从而使编译后的新闻正文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本论文前半部分描述了编译任务的背景、特点、译前准备和编译过程。而后半部分重点探讨了在编译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并给出了相应跨文化对策,为今后英语新闻编译提出了参考意见。
Keyword :
跨文化翻译策略 目的论 新闻编译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张师雯 . 目的论指导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在新闻编译中的应用 [D]. , . |
MLA | 张师雯 . "目的论指导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在新闻编译中的应用" . , . |
APA | 张师雯 . 目的论指导下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在新闻编译中的应用 . ,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翻译与哲学的密切联系源自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意义等终极认识的共同追求,探究家族相似理论在可译度研究中的解释力,能够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家族相似视角下文化意象可译度评估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的相似度;生活形式、语境的相似度;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译者的主体间性。基于诗词文化意象个案研究可知,首先,多元文化家族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是跨文化翻译的前提。其次,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因素是细致量化分析的难点。最后,家族相似不仅描述翻译研究中的多维度相似现象,更为衡量可译度提供动态多元的评估框架。
Keyword :
家族相似 可译度 描述性翻译研究 文化意象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J]. | 外语教学 , 2017 , (6) . |
MLA | 方菁 等.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 | 外语教学 6 (2017)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 | 外语教学 , 2017 , (6)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翻译与哲学的密切联系源自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意义等终极认识的共同追求,探究家族相似理论在可译度研究中的解释力,能够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家族相似视角下文化意象可译度评估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的相似度;生活形式、语境的相似度;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关系;译者的主体间性.基于诗词文化意象个案研究可知,首先,多元文化家族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是跨文化翻译的前提.其次,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因素是细致量化分析的难点.最后,家族相似不仅描述翻译研究中的多维度相似现象,更为衡量可译度提供动态多元的评估框架.
Keyword :
家族相似 可译度 描述性翻译研究 文化意象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方菁 , 郭继荣 .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J]. | 外语教学 , 2017 , (6) : 94-99 . |
MLA | 方菁 等.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 | 外语教学 6 (2017) : 94-99 . |
APA | 方菁 , 郭继荣 . 家族相似视阈下文化意象可译度研究 . | 外语教学 , 2017 , (6) , 94-99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Export
Results: |
Selected to |
Format: |